“事实不就是我的儿子又被人诬告了吗?”季夫人笑笑,“那女孩就是要钱而已。”
“季总,几年前沈若望的案子里,我们之所以写出那篇报道,是因为那件案子里指控您的儿子的证据并不充分,当我们如实写出来之后,读者很容易会自己推测出他们自己认为的结论。”
“但是这个案子,还需要我们做过调查之后再来构思报道。”
顾嘉安一直在注意的听着李洋说话。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思考和愤怒之后的冷静的到来,她不得不承认的是,沈若望当年的案子,因为她的从头到尾的见证者,所以对于事实真相如何心里清清楚楚。但她和沈若望是多年老友,证词的可信度其实是存疑的。而其他人,他们对于沈若望一无所知,甚至见都没有见过,所能够知道的只有廖礼安拍摄的照片和当时现场季风留下的衣服的一角。再加上季母对于舆论声嘶力竭的控诉,最后的报道是那个样子其实是不让人意外的。
她心里清楚李洋所做的只是写出了事实,再加上季夫人更加频繁的发声和沈母刚开始的避讳媒体。最后的舆论是那个样子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对他们有利的了。
季夫人没有多作纠缠,以季家的实力,就算掌控不了白城日报社,也还是有其他的渠道可以控制报道的内容。几年前他们这么做了,也成功了。几年后他们照样可以依法炮制出相同的效果。
只是季母忘了,现在已经不是传统媒体和报社称王的时代。网络媒体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打了季母一个措手不及。
作者有话要说:十万字粗卡~
☆、47
记者团里的人每天都会在群里转发各类有热度的社会新闻,总会有人开个头发一句评论,接下来就是社团成员的各种群情激愤,纷纷发表自己对于各种新闻的看法。
季风的这件事在最开始只有白城日报社在自己的网站上的一个小角落里发了短短的几行字,却还是被胡辰挖了出来,连带着做了一个沈若望案件的新闻整理,一起发到他们的群里。
时隔三年,顾嘉安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当时媒体对于案件的报道。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她不得不承认媒体已经力所能及的了解了它们能够了解到的一切事实,也尽量真实的记录了下来。但即便是这样,一件事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心理、生理,还有种种前因后果,作为亲历者的顾嘉安都不能洞悉完全,更不用说通过这些亲历者来了解真相的媒体了,也就不用提通过媒体了解真相的读者了。
那媒体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的这些评论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就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只是出于打发时间的目的记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