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题外话。薛世雄军被击溃的那些散兵游勇,虽然本着就近投靠的原则投奔了王世充。不过薛世雄突围出来的中军亲兵营。以及薛世雄死后继续带领这支人马的薛万彻、薛万均等薛世雄的那几个儿子,却没有投奔王世充。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当年杨义臣还没有被撸下来之前,大隋诸将当中就数萧铣和杨义臣私交比较好,而且在朝廷大事、军备资助方面萧铣对杨义臣的河北军支持最重。薛世雄当年是杨义臣的副手,自然也和萧铣关系不差。所以薛万彻等数名将领在从河间郡往东突围之后,宁可多走一些路,往东南方向突围,最终在北海郡(山东河北边界山东一侧,相当于现在的东营、潍坊,属于东莱留守陈棱的辖区)一带得到了东莱留守陈棱的接应,成功带队投奔了南朝。借着这个机会,自从杜伏威被平灭之后就没什么打仗机会的东莱留守陈棱也是捞到了新的立功契机,他很是谨慎地出兵戍守黄河南岸,确保了在渤海湾一侧不让窦建德的势力跨过黄河一步。
不管薛万彻等将领的出路,回头去看王世充得到薛世雄军事遗产后的作为。胆气大壮的王世充,在整合完内部之后,于五月末发动了对李密军的总攻势。
此前李密军在河洛一代最西面的前沿对峙据点就在距离东都洛阳仅一百多里地的金墉城——那是一座从洛口仓通往东都的路途上的必经之地,是一座小型的卫城。而从大业十二年开始,李密军的主要势力根基就是靠攻占大隋朝廷的洛口仓之后吃仓里的存粮过活的,所以洛口仓和金墉城都是必守之地,虽然李密军的地盘看着很大,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退无可退——
就算你有一千多里地的战略纵深,但是如果王世充进攻的话,李密只要退一百多里,就会丢掉金墉城,退三百里,就会丢掉洛口仓。而如果洛口仓丢掉的话,只靠掠夺维持军队不事生产的李密军就会断粮,因为洛口仓往东一千多里的广大河南、山东地盘,其实早就被李密祸害得毫无生产能力了,都是些只剩下嗷嗷张嘴等饭吃的废地。
李密不能放弃洛口仓。放弃了他就完了,所以决战的战场挑选方面,王世充自然可以掌握主动权。因为他可以攻敌之所必救。理所当然地,双方最终的大战在金墉城南面、洛阳以东一百多里的偃师一带爆发了——因为这儿对于王世充来说。还算颇有主场之利,而李密又不至于不敢硬战。
历史上的偃师大战,李密输得比较痛快,但那完全是因为王世充借了李密死扛了归途中的宇文化及的缘故,趁李密最虚弱的那一刻下死手要他命。本时空宇文化及在前一年就迅速被扑灭,李密和杜伏威虽然也挡在宇文化及北归的途中,阻击其残部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是损失远远没有历史同期那么大。何况李密军和王世充军都在宇文化及彻底烟消云散后接收了宇文化及的一部分军事遗产,吸纳了一部分骁果军溃兵到自己军中。所以按理来说,李密完全是严兵整甲的姿态迎来偃师之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