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于私,萧铣也不敢养蓄精力,和杨洁颖摊牌说了明日就要带兵西征平乱之后。当夜曲尽其能各种花活把娘子伺候舒服了。次日一早几乎累得直不起腰来,但是依然要强撑着上马出征。
也亏得大军从丹阳出发到武昌郡之前,都是可以坐船的,骑马不过是从丹阳出城到下关草鞋峡的码头这一段要摆个pose,所以萧铣也不虞昨夜用力过猛,强撑一小段路上了船就能歇息了。
细细算来,他已经三十二周岁年纪了。岁月不饶人呐。虽然因为穿越后的种种经营,已经让他的崛起之路比历史同期快了好几年了,但总觉得大好光阴还是不够用——历史上的萧铣,三十六岁才起兵,以毫无根基的白手姿态撑了两年,三十八岁就败给了李渊,被抓到长安问斩示众。
想那杨广也是三十五岁左右登基做的皇帝,就已经觉得登基太晚了,余生的时间不足以完成修长城、挖运河、兴科举、歼灭四夷、开疆拓土……等等功业,才拼了命地滥用民力好大喜功。萧铣自问他想要做的事情不比杨广少,若是上位太晚,也不知道晚年会不会急于求成以至于成为第二个杨广呢。
有时候,每当想到这个问题,萧铣就忍不住在心中假设:从这个角度来说,原本历史上李世民弑兄夺位虽然千不该万不该,但是对于国家稳定多少还是有点儿好处的。因为凡是参加过开国之战的宗室子弟,因为见识多了,经历过血腥风雨,所以往往都有好大喜功的毛病,如果他们登基当了皇帝,不做出一番自己父兄都没做到的功业的,几乎都不肯收手。比如李世民讨伐突厥、高句丽;赵炯讨伐契丹,只是打败了酿成了高粱河惨祸;朱棣更是要弄五伐漠北之类的事情折腾。
历史上如果让李建成做了皇帝,按照他的年龄和寿命,接李渊班子的时候也得四十好几了,说不定也会和杨广那样因为觉得自己来日无多,而变得急功近利。而李世民好歹比兄长年轻了十二岁,理论上心态会更好一些。
闲言休絮,却说萧铣胡思乱想之间,大军已然征集完毕,整备森然,随时可以出发了——之所以准备这么充分,其实明面上固然是萧铣最近治军颇严,让手下将领如秦琼、罗士信、尉迟恭等人都好生约束部队,随时做好战备。但是实际上么,自然是因为董景珍、雷世猛二贼本来就是萧铣通过武士彟的内外侯官系统通过暗中关联交易扶持的,想让他们什么时候被逼触发就能什么时候触发,所以萧铣军的反应自然可以非常神速。
大军检阅完毕,便在草鞋峡的渡口登上了战船,总计有大型运兵战船五百余艘,操船水手都是萧铣历年带出来的朝廷水师核心精锐。
唯一一点让人觉得有些略微不寻常的,是这一次出征的战船当中,都是追求运载量的大沙船船型,以及少量朝廷早年留下的五牙战船,却没有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出来的车轮舸。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有萧铣军水师将校们被外行的军中同僚问起,那么统一的官方解释自然是:因为车轮舸行进颇为损耗人力蹬踩水轮,只能用于小型报信的哨船;而此次大军出征,总兵力超过五万人,如此规模靠车轮舸运输自然不够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