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且让我们把视线移到另一头的东都方面:东都守军难道不知道洛口仓的重要性不成?既然这里是杨广留给滞留在东都的军民未来数年的粮仓保障,为什么东都军队不好好守城,会被李密军攻破了这么重要的囤粮所在呢?
这当然不是因为东都军队不想守住,而是他们实在被杨广留下的那个数个留守官职权力并列的指挥体系给弄得够呛。理论上,留守在东都的段达元文都和皇甫无逸权力是完全一样的;而裴仁基和王世充又比他们低半级。
可惜的是,理论永远只是理论。虽然三个留守名义上平级,需要商量着办事情,然而杨广却没想到他放在东都的那个泥塑木雕一般的孙子越王杨侗。会成为三大留守角力的傀儡。
杨侗是已故元德太子杨昭的次子,杨昭留下的三个遗孤当中,长子燕王杨倓如今跟着杨广身边在扬州;这个次子越王杨侗便在东都留守。最小的代王杨侑留在最西面的旧都大兴。
三大留守里头,最无能的段达是杨广身边的近臣。当然和皇亲国戚最熟。杨侗小孩子一个,不知道好歹,又没有其长兄杨倓那种相对于同龄人的睿智,自然是谁亲近听谁的。一来二去,段达就可以瞎指挥了。
因为段达与裴仁基素来不睦,所以东都百官当中与裴仁基同样关系比较差的文官幕僚纷纷靠拢段达,后来也不管究竟是否会妨碍朝廷公事,纯粹成了朋党之争:凡是政敌支持的。咱就要反对;凡是政敌反对的,咱就要支持,还管什么是非对错?
在李密逼近洛口仓的过程中,东都三留守原本公议派裴仁基御敌,一些作战方略的细则除了还算精通韬略的皇甫无逸略微关照提点他一下之外,别的都该由裴仁基临机应变。然而,段达背后有一个侍御史级别的文官名叫萧怀静地,在那里给段达下坏水,裴仁基刚刚出兵进入相持就催促其速战,说是唯恐李密大军祸害京畿附近。折损朝廷威仪云云。最后把裴仁基折腾地束手束脚,贸然出击后中了李密的诱敌之计,损兵折将。
更奇葩的一点是。裴仁基光输了不算,最后这厮居然觉得自己输的太窝囊反正如今东都朝廷里头都是自己的政敌,打败了回去也没好果子吃,便干脆投降了李密。跟着裴仁基一起投敌的,还有他那个演义上被吹嘘得武艺神乎其神的儿子裴行俨。
裴仁基的倒戈,自然让东都军队如同断了顶梁柱一般短时间内不可收拾,洛口仓才这般迅速地被李密夺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