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若是萧铣当初在建陵县大战中大获全胜后,马上继续兴兵北上,不给杜伏威军喘息机会的话,那么杜伏威和辅公佑定然会抛却一切猜疑,抱团抗敌。可惜萧铣看上去没那么大的上进心,选择了乘胜缓敌的诡异姿态。就好像曹操把袁尚袁熙兄弟逼到辽东公孙康那里之后,却摆出不再进攻辽东的姿态差不多。
历史上。郭嘉遗计定辽东,便是用的“我若急之。敌必同仇敌忾;我若缓之,敌必自相图谋”的心理战,萧铣如今只是恰逢岂会,顺手用了这招,便引得杜伏威这个沉不住气的少年人先出手了。
二月下旬的一日,杜伏威突然给辅公佑派来了一个信使,要求辅公佑分出一万淮南兵马北上,到淮北抵抗东莱留守陈棱的南下讨伐——杜伏威说的倒不全是借口,因为东莱留守陈棱真的带兵南下袭扰了杜伏威在淮北的领地,只不过没人知道,陈棱南下的背后既有杨广诏书的原因,也有萧铣密约之、并许给钱粮兵器、动之以当初老上司之情的缘由。
杜伏威也不要辅公佑从淮南白白调兵北上,毕竟淮南也是重要的。让辅公佑调走义军嫡系部队的同时,杜伏威还让下邳贼苗海潮以本部兵南下,到山阳郡一带协助防守淮南。去年下邳贼苗海潮被杜伏威兼并的时候,也有将近两万人马,吞并后,杜伏威为了安定人心,一直让苗海潮直接带领自己的嫡系部队,只要苗海潮大局上听从杜伏威的调遣即可,并没有敢太明目张胆地掺沙子渗透夺取苗海潮的军权。
但是被吞并后大半年来,因为苗海潮往往需要打一些硬仗,战阵损耗加上分化瓦解,如今也就剩下一万出头的嫡系人马可以掌控了。
把阚棱、王雄诞带惯了的一万精兵调过淮河北上,置换给辅公佑一万多苗海潮军,这一系列举动显然是杜伏威为了继续强化自己对于嫡系部队的掌控而作出的。苗海潮南下之后,辅公佑手头虽然名义上还有三四万人,但是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马是只听从苗海潮命令的,不会直接听命于辅公佑,那么辅公佑手下的力量暂时不能拧成一股绳,自立的可能性便大大降低了。
对于苗海潮来说,一直被杜伏威带在身边打硬仗也是很郁闷的事情,故而虽然他当年起兵的老巢下邳是在淮北,如今要调他去淮南,他也没有丝毫抗拒之心。这桩事情里头,杜伏威和苗海潮算是双赢,只有一个辅公佑吃亏了——无奈的是,辅公佑还没有办法抗命。
杜伏威辅公佑苗海潮那边自相提防的破烂事儿,花了三五天时间才传到萧铣耳朵里,见年轻而威望不足的杜伏威终于做出了临战提防自己人的败笔举动后,萧铣简直是大喜过望,当即就让本部兵马准备开拔北上威慑辅公佑,并且安排下了进一步的离间之计。
他让周法明、周绍范改为此次作战的领兵将领——周法明本来就是宿将,纵然个人武艺不是很强,但绝对用兵持重老辣,只有周绍范年少,还欠一些火候,而且军衔如今也不过是一个折冲都尉,没有达到郎将,按理说是没有资格独领一军的。但是此战本来任务就不繁重艰巨,所以给周绍范一个锻炼的机会也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