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蝴蝶效应总是连锁的,因为杨玄感来了河北,结果在途中遇到了魏征这个心思缜密、又不怕死的老愤青。纵然郡丞元宝藏毫无悬念地做了杨玄感的第一批附庸,魏征却好歹逼得杨玄感不得不扯旗,破坏了杨玄感进一步秘密行事的可能性。
杨玄感很想杀了魏征,李密却劝阻了,觉得此人可用,说服了杨玄感改为招降。那魏征却也不拘泥,或许他本就不想效忠杨广,而只是不忍看朝廷大军被高句丽人消灭,才铤而走险的,此刻也就很光棍地以徐庶进曹营的姿态投降了。
……
杨玄感起兵之后的第五天上午,高句丽人重新抢修的辽东城下,杨广御营。
“陛下,大事不好!黎阳留守杨玄感谋反了!”内史侍郎萧瑀面色阴沉得可怕,拿着一封唐公李渊送来的军报,疾跑着冲进杨广的御帐。
“谁?居然是杨玄感这厮先反了?竖子倒是好胆色。”
杨广的语气很阴冷,也包含了一切应该有的震惊。然而听在萧瑀耳中,却另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那种感觉不是来自于杨广的语气和神态的震惊,而是来自于杨广下意识的用词。
一般来说,一个人说话时爆出的第一个词最可以说明其潜意识。就好比斯巴达人听说有敌人的时候,第一个词永远不会是“howmany?”而是“where?”。一个词组,就可以表现出斯巴达人嗜血杀敌的**,从来不问来了多少敌人。只问在哪里。
而杨广刚才爆出的第一个词,不是“什么?”。而是“谁?”。可见杨广心中似乎对于手下将领有可能的谋反早已经做好了千呼万唤的准备,只可惜此刻没想到的是杨玄感第一个沉不住气。
不过想想也是,杨广一直觉得,最容易造反的,肯定是辽东军前的某一两支被他摆布的炮灰军吧。但殊不知纵然炮灰军有怨言,在杨广几十万大军挤压约束之下也是不敢反的。谋反要变成现实,肯定总归是要在看上去有那么几分可能性的条件下才现形。
冷静下来后的杨广,才坐回自己的位置。毫无表情地追问:“什么时候的事儿?在哪里起兵的?”
“四天前一早,杨玄感在武阳郡丞元宝藏的境内扯起反旗的。打的旗号借口一开始是栽赃右武卫大将军来护儿谋反,他杨玄感奉密诏北上讨贼,不过走不到两天就露出真面目了。听说起事的由头是杨玄感走到元宝藏辖区内时,被元宝藏幕下的属官发现了异状,密奏举发了,杨玄感不得已仓促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