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也未必不明白:罗斯福提出要德国“无条件投降”和惩办战犯,无非是逼迫希特勒破釜沉舟,和苏联死战到底。待到苏德流尽献血,美国人最终再来收取渔翁之利。
但东线最新战局表明,红军具备彻底打败德国的实力。控制中东欧的前景无疑对斯大林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况且他手头拥有流亡的德共,一些德国将军也愿意和苏联合作。因此,希特勒彻底消失后,建立一个亲苏的德国政府并非不可能。
但美国人更感兴趣把德国从民族角度彻底消灭掉!莫斯科会议上讨论了战后奥地利的独立,还有瓜分德国。美国人主张分成三块或者更多,英国人特别强调将普鲁士和德国分开。俄国人对此态度暧昧。由于无法取得一致,各方最终决定,将战后德国问题交给未来的“欧洲咨询委员会”解决。
会议上,各方围绕东欧、意大利、法国问题也开始了较量。波兰问题显得尤其敏感。西方国家希望苏联和波兰流亡政府恢复外交关系。换句话说,希望把俄国人限制在战前势力范围内。斯大林当然不会接受这一点:在他看来,俄国人留了那么多血,如果连一个听话的波兰都换不来,战争就算是白打了!
另外,美国人还致力于争取俄国对日宣战。会议结束后的宴会上,美国人获得了斯大林的初步承诺,而且暂时还没开出什么价钱。斯大林大概希望以此在其他问题上争取主动。
莫斯科会议,是外交部长们的战场。接下来,就要轮到领袖们亲自上场了。斯大林——革命的大酋长,不择手段的新型凯撒;罗斯福——貌似君子的阴险骗子,梦想用美元支配世界;丘吉尔——个性突出的文学老青年,实力最弱的现实主义者。
罗斯福、丘吉尔曾建议将会议地点——领袖们的角斗场——设在开罗、巴格达,甚至可以在沙漠里架上3 个帐篷;但斯大林却坚持在苏联和西方共同势力范围的伊朗首都德黑兰,理由是便于他指挥苏德战局,尤其是日托米尔方向有些麻烦的情况下。
为此,他将有生以来第一次乘坐飞机,机型为C—47。斯大林颇为重视自己的人生安全,拒绝乘坐由远程航空兵司令戈洛瓦诺夫上将驾驶的飞机,而上了一位上校的飞机。毕竟军衔往往和飞行能力是成反比的。
1943 年11 月28 日—12 月1 日,进行了永载史册的德黑兰会议。丘吉尔自我陶醉的宣称,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世界力量的聚会”,虽然他的力量最小。会议中“三巨头”的勾心斗角,和他们施展出来的个人魅力,足够撰写另外一部专著。围绕期间的所谓“德国间谍风波”,还产生了由阿兰德龙主演的著名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