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次输掉战争,也失去了推进国际秩序观的思路。
尼克松与国际秩序
20世纪60年代充斥着暗杀、暴乱和没完没了的战争。历经这一乱局,尼克松1969年接过了恢复美国国家凝聚力和外交政策连贯性的重任。作为富有经验的公众人物,尼克松聪明过人,却有少见的个人不安全感,因此他并不是恢复国内和平的理想领导人。但是也必须记住,当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宣誓就职的时候,大规模示威、恐吓威胁、非暴力反抗等手段已成气候,逐渐脱离了和平抗议的范畴。
不过对于重新确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这项任务,尼克松已经胸有成竹。作为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参议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的副总统以及多次参选的总统候选人,他见多识广。外国领导人与尼克松接触时,一般不会与他对抗,让他难堪,而是愿意与他进行他最擅长的实质性对话。与一般有政治抱负的人相比,他独来独往的个性让他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因此他更愿意潜心读书。这使他成为自西奥多·罗斯福以来在外交政策上准备最充分的候任总统。
自西奥多·罗斯福以来,还没有哪位总统如此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国际秩序作为一个全球概念加以阐述。1971年与《时代》杂志编辑对话时,尼克松提出了这个概念。在他的想象中,五个主要政治和经济权力中心将在非正式承诺的基础上运行,都以克制的态度追求自己的利益。它们的雄心和克制相互交织,形成了均衡:
我们必须记住,世界历史上唯一一次拥有较长的和平时期,是在形成均势的时候。当一个国家相对其潜在竞争者实力无限大的时候,正是战争危险来临的时候。所以我希望美国在世界上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我认为,如果我们看到强大而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形成合理的平衡,相互制衡,但不相互拆台,那么这将是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19这篇讲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国一致中的两个国家其实是敌对国家:苏联和中国。美国与前者陷入冷战,与后者在中断关系20多年后刚刚恢复外交接触,美国与中国既没有互设大使馆,也没有正式外交关系。西奥多·罗斯福曾提出一种国际秩序设想,美国在其中充当全球均势的守卫者。尼克松更进一步,认为世界秩序千变万化,均势不会一成不变,美国不是平衡者,而是其中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