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蒙·佩雷斯的话来说,在60年代的整个十年中,美国对中东的政策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的。其一是,美国介入中东冲突应是为了这个地区的总体利益,而不是为了某一国的利益;其二是,应针对世界上的其他势力(苏联),而不应针对中东的任何国家。“艾森豪威尔主义”是为对付共产主义威胁提供保障,而不是为对付其他威胁提供保障。肯尼迪总统采取的立场与此也无差别。就是说,如果对以色列的援助事先做出具体承诺,那么将可能招致苏联针锋相对地向阿拉伯国家做出同样承诺的不幸后果。另外,以色列以西蒙·佩雷斯为首的一些人企图与法国缔结同盟关系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这样,以色列成了与任何一个国际防务组织也没有建立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少有的不是任何一个地区性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员的国家。
另一方面,苏联在1962年的古巴危机中败下阵来之后,将其支持民族解放斗争的重点改放在非洲大陆和中东地区。60年代非洲大陆诞生了许多独立国家,这个时期甚至可以称作非洲年代。新独立的国家多达15个。1963年,苏联将其矛头指向中东地区。这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第三年打入埃及的情形是一样的。从1963年开始,苏联第二次向埃及提供武器。与1955年提供的二流武器不同,这次提供的是米格-21、图-16、T-54、T-55和萨姆-2等一流武器。
苏联提供武器一直持续到1967年的六天战争。埃及被苏联的大批新武器搞得忘乎所以,思想深处认为武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苏军提供武器与爆发中东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不容忽视的。莱因霍尔特·盖伦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对苏联来说,阻止它进入中东的是以色列和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在美国陷入多米尼加和越南而无暇他顾期间,苏联在地中海建立了永久性的立足点。至1967年美国终于醒悟过来,但那时苏联已经取代了西欧,在中东地区拥有了军事影响力。
六天战争时间很短,它是在苏联从1963年开始重新向埃及提供武器之后发生的。由苏联新式武器武装起来的埃及,它致命的弱点是国内存在着经济问题。用温斯顿·丘吉尔的话来说,埃及在苏联的挑唆下,于1967年5月22日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在没有定下开战决心的情况下,就匆忙地投入了战争。埃及宣布封锁蒂朗海峡,对以色列来说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行为,它给以色列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提供了借口。
阿拉伯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问题,是苏联支援民族解放斗争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1967年促使纳赛尔总统匆忙进入战争的重要原因,是他的国内政策碰了壁。195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推行工业国有化和没收土地的政策,禁止国内私人投资,也妨碍了国外向埃及投资。十年过后,国家的经济仍未走上轨道,资金严重不足,生产停滞不前,第二个五年计划被束之高阁。购买粮食受到限制,失业人口增加。国营工业生产力的30—50%,由于缺乏资金购买零部件而停产。60年代初期的年经济增长率为6-7%,到1966年下降到2-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5%。节制生育也未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