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兵役制和军官教育
以色列公民年满18岁者,无论男女均有服兵役的义务。他们经过各国军队通常都采用的医学、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检查后才能入伍。对所有新兵,包括将在海、空军服役的在内,都要进行基本训练。对身体条件较差的新兵施以时间较短、内容较易的课程,使他们能担任非战斗任务。基本训练也同时用来作为选拔未来军官、军士的过滤手段。成绩优秀者虽然要在野战部队短时期地充当普通士兵,但他们都被注明准备接受班长课程的训练。更优秀者则被定为军官候选人。班长候选人以下士军衔在野战部队服役几个月;军官候选人则前往军官训练班(以“派尔马契”的排长训练班为基础)接受以色列国防军特有的训练。在军官训练班里陆、海、空三军所学课程是相同的,重视指挥统率、地图判读、武器训练等军事知识的提高,也重视社会教育。这继承了“派尔马契”的传统。关于指挥统率问题,初级军官训练班侧重培养解决战术问题的主动性和率领部下的领导能力,而具体指挥方法由部队实施的教育训练解决。关于战术问题,重视对实战有用的教育,特别要求具有临机应变地处置问题的能力。关于战斗中的指挥方式,重视指挥官亲临第一线。他们认为,部队士兵在敌火力下是不愿按命令行动的,指挥官通过亲临第一线可以“推动”部下前进。知道了这一点,也就有大胆的办法解决其他方法所难以解决的战术问题。指挥官的统率能力——通过他本人的以身作则率领不愿按命令行动的士兵前进的能力,是军官训练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派尔马契”当年的理想。
新任命的步兵军官,在训练结束后立即被分配到部队中去,而技术性较强兵种的军官则首先被送到空军、装甲兵和其他兵种所办的专业训练班去。海军和空军飞行员从开始就受另外的训练。更高一级的训练教育有营长训练班。这是向中校乃至更高军衔晋升的关口。50年代中期,曾划分成营长课程、连长初级课程和高级参谋课程。通过高级参谋课程是成为上校以及更高级军官的必要条件。另外,还一度开办过“战争学院”(War
College),但经过几年的试办后,于1967年撤销了。代之的是,以色列军官有充分的机会到地方大学就读。
巴勒斯坦战争对以色列来说是推进军队现代化的起点。战后,以色列国防军的基础形成了。从作战思想看,由于吸取了持久战的痛苦教训,而产生了“速决战理论”。建立和运用适应打短期速决战的军事思想,已成为以色列军队作战思想的核心部分。
1948—49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军队战斗序列
以色列军队战斗序列
国防部长 戴维·本·古里安
国防部副部长 以色列·加利利
总参谋长 亚科夫·多里少将
副总参谋长(作战) 伊加尔·亚丁上校(准将)
北部军区司令 摩西·卡梅尔上校(准将)
中部军区司令 丹·埃文准将
东部军区司令(耶路撒冷) 戴维·马卡斯上校<准将)
南部军区司令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派尔马契”旅 伊加尔·阿隆上校(准将)
伊夫塔旅(属“派尔马契”) 什穆埃·科恩上校
哈雷尔旅(属“派尔马契”) 伊扎克·拉宾上校
内格夫旅(属“派尔马契”) 内厄姆·萨里格上校
第1旅——戈兰尼旅 内厄姆··戈兰上校
第2旅——卡梅尔旅 摩西·卡梅尔上校
第3旅——亚历山德罗尼旅 本·蔡恩·济夫上校
第4旅——基里亚蒂 迈克尔·本扎尔上校
旅第5旅——吉瓦蒂旅 希门·阿维丹上校
第6旅一埃齐翁旅 戴维·沙提尔上校
摩西·达扬少校(上校)
第7旅——(机械化 旅) 本杰明·敦凯曼上校
第8旅——(装甲旅) 伊扎克·萨德准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