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选定上,埃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分歧。埃及希望在日没前开始,这样便于尽快地利用夜间作战;叙利亚希望清晨开始,这样可以背着太阳战斗。可是,为了达成突然性,南北两面又必须同时开始进攻。最后不得已,把进攻开始时刻规定为14时。这一时刻是10月3日伊斯梅尔将军在大马士革同叙协商后确定的。其结果正如预料的那样,叙军在初战时吃了亏,损失了大量坦克。
另一个重大决定是,对以色列的作战“必须在地区上有所限制,在时间上尽可能拖长,以便迫使以色列消耗它的国力、兵力”。另外,还重视防止以军利用机动作战,在关键性战斗中快速取胜。为此,阿方采取的一般性措施是,保证防御的韧性,即利用现代武器实施纵深梯次配置,构成多道防线,尽可能长时间地灵活运用自己的防御能力;必须避免采取准备不足的机动作战。从上述观点出发,需要把作战分为三个阶段,即:
第一阶段,南北同时实施总攻,在叙利亚战线还要投入飞机作战;
第二阶段,集中力量于埃及战线,如果可能要进至西奈半岛的鞍部;
第三阶段,作战重点放在西奈战线。
根据这一基本设想,伊斯梅尔将军指挥的西奈正面作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渡河和建立桥头阵地;第二阶段为前出至米特拉、吉迪、哈特米亚山隘一线,完全控制米特拉山隘,对吉迪山隘则尽可能夺取之。埃及最重视的是第一阶段作战,他们依据苏军教范制定的渡河作战计划,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演习。他们认为第一阶段作战的重要性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对马奇诺防线的突破相比。
埃军的整个作战计划贯穿两个思想:不重蹈六天战争覆辙的思想,根据埃军特点进行战斗的思想。事实上:,埃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重视的事项是:1.先发制人的进攻即使取得了成功,也不拉长战线和补给线,2.避免同以空军进行空战,用防空导弹掩护地面部队;3.装甲部队前进时,先要把导弹向前推进;4.为保护政府的信誉,发表战报时不夸大战果。所有这些都来自六天战争的痛苦体验与教训。特别是在对空防护方面,强调慎之又慎。其次是沙兹利将军的堪称阿拉伯式战法的“绞肉机式的战斗”。这种战斗遭受的损失虽然大,但却是一种稳妥的战法,
毋宁说具有较多的阵地战因素。这也是六天战争时根据苏军的军事原则指挥作战,遭到惨败后得到的宝贵教训。有了这些宝贵的教训,也才有符合民族特性的战法。这种绞肉机式的战斗,据说是沙兹利将军惯用的战法。沙兹利将军参加过历次阿以战争。特别是在六天战争中,他担任特别装甲师师长,指挥部队向内格夫沙漠挺进,在西奈半岛东部的“纳哈尔”村,被沙龙将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指挥以军实施渡河进攻作战的师长)切断后路,体验了溃败的痛苦和教训。从这种体验中,他总结出不拉长后勤供应线的全线防御式的机动较少的稳扎稳打的作战形式。沙兹利将军这次以总参谋长的身份,第四次登上了战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