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末,埃及的民族性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重要的需要另作研究的问题。埃及的自然地理具有干燥和湿润双重性。古代埃及人的特点是同沙漠进行斗争和皈依尼罗河。当时,人们的智慧有限,无法认识尼罗河的洪水和恩赐,只有听命于它的摆布;另一方面,同沙漠和外敌则进行斗争。这种特性由于被统治的历史而不断加深,以致只知等待、忍耐,而且产生了主张复古、缺乏时间观念的通病。这化作阿拉伯民族的名言“马莱休”
(不必介意)而深深地扎根于全民族之中。埃军的作战行动迟缓,往往失掉战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都可以通过了解这句“马莱休”的地理的和历史的深刻背景来加以理解。另外,1952年埃及发生的政变和反英独立运动,1964年掀起的反美斗争,1972年驱逐苏联人的行动,等等,这一系列同大国的对抗和斗争,也是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认为,这是超越“马
莱休”限度时沙漠民族战斗性的体现。
四,战后双方军队脱离接触和加强战备
1. 战后双方军队脱离接触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将近一年半的时候,阿以双方除签订了在戈兰和西奈暂时脱离接触的协定外,它们彼此间的命里注定的矛盾——阿拉伯国家要求恢复巴勒斯坦民族权利,而以色列希望作为国家得到承认——基本上没有什么缓和,第五次中东战争不可避免的情报,带着真实性不时地传来。
1974年1月17日,埃以两国达成了双方军队脱离接触的协议,其主要内容如(353页图)。1月23日,苏伊士运河西岸的以军开始向东岸撤退,25日两军正式脱离接触,2月21日,以军从苏伊士运河西岸撤退完毕。而在北线,叙利亚政府于3月1日发表声明说,以色列拒绝双方军队脱离接触。为此,叙以两军展开了8天的炮战。炮战于3月19日达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