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问:“埃军建立桥头阵地后没有继续向米特拉山隘——吉迪山隘推进,那末,为什么到10月14日才向这一地区发起进攻呢?”
答:“我们计划的这次战争是一场短期的有限战争。我们的作战原则是,部队必须在防空导弹的射程内作战,并没有考虑同叙军的戈兰攻势协调行动。”
3. 问:“在拟定渡河作战计划阶段,预料到以军的渡河作战了吗?”
答:“没有。”
4. 问:“影响渡河时间的障碍是什么?据说高压喷枪很有效,实际如何呢?”
一位将军回答:“那是我的任务。架桥训练和坦克夜间渡河训练,可利用其他场地进行。如何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沙堤上开辟通路是一个大问题。我们使用串连炸药块和高压喷枪进行作业,取得了很大效果。”
5. 问:“听说埃军的士气很高,其原因是什么?”
一位将军回答:“这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当时全军出现一种气氛,那就是必须想办法洗雪六天战争失败的耻辱,打破现状。六天战争后,曾有3人当过国防部长,其中伊斯梅尔国防部长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他去世后,萨达特总统专为他建造了一所纪念馆)。”
我们在这所学院访问期间,埃方给了多方照顾:他们的摄影师为我们照了像,并收入影集赠送给我们。当天黄昏,战史部部长把自己使用的十月战争的教材亲自送到我们居住的旅馆。这使我们不胜感激。
八,苏伊士运河碧波荡漾
在8月23日上午听过埃方的介绍和吃过午饭后,我们在纳赛尔军事学院战史部部长萨米·泰伊拉准将的陪同下,向苏伊士城方向出发了。从开罗到苏伊士城有134公里。眼前有两条公路伸向远处。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向往已久的苏伊士运河。当时,我们感概万千,同时也不由得回忆起前几日在耶路撒冷见到的登上圣墓山的信徒闭目祈祷的情景。
408页图:巴列夫防线的155毫米火炮阵地(1973年10月7日被埃军攻陷)
各国的商船在苏伊士运河来来往往。门桥载着我们所搭乘的第3集团军的吉普车,从商船的中间穿过。在第3集团军的易卜拉欣·阿特瓦准将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巴列夫防线,还观看了距运河东岸10公里附近的炮兵阵地。在5-6米高的小高地上支有帐篷,这位准将将我们领到了帐篷里。那里摆着干净、整齐的椅子,还有桌子。我们刚一坐下,士兵立刻用盘子端来了清凉的可口可乐,此时录有说明的磁带录音机响了。我们对埃军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我们进入观察所,遥望苏伊士前面,视界开阔,在观察所后方50米处,有155毫米榴炮阵地,被埃军破坏的榴炮身管露在外面。这种榴炮射程为18公里,配备26发炮弹,每门由6人操作。榴炮掩体的入口处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1973年10月前:如果埃军要横渡运河,那么苏伊士运河
的河水将被埃军的鲜血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