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最高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对以色列的“安全”政策进行挑战。
即:依靠军事力量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让敌人认识到继续占领我们的领土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敌人的“安全”政策,是建立在政治,军事及心理上的讹诈政策上的,今后也不会具有自卫性质,
(二)埃及的军事战略是我国独自的思想产物,决不是从西欧或东欧输入的,它是从1967年失败以来体验的严酷现实中诞生的,是在科学技术的探索和运用中成长的,是在流血牺牲的战争中进步的。
1967年时,由于缺乏军政相互协调的总战略,军队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便接到突如其来的政治决定,并为表示支持这种决定而参加了战争。
当时,军队不知道应达成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什么,只是盲目地向西奈半岛集结。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是反埃及的。
战争爆发时,军方领导人未能参与政治决定,也未能适应军事环境。
军队不是六天战争失败的原因,而是牺牲品。
1973年,随着战争的临近,在总结六天战争失败的原因,确定总战略的过程中,军队开始得到政治等方面的支持,发挥了主要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政治上的努力,为军事上开始行动创造了最有利的环境,军队几次得到在1973年度内开战的有利时机。
另外,在战争期间,采取了旨在支援军事并灵活运用其成果的政策。
(三)我们的战略,除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攻势外,还着眼于打破以色列依靠运河防线的“安全”政策。
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决定发动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这意味着不是单纯骚扰性进攻,而是正规作战。
排除万难,突破运河防线。
2. 避开以色列方面的强点,利用它的弱点。
① 我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而不让敌人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
② 以空地协同的防空态势削弱敌人的航空兵力;
③ 以强大的火力粉碎敌装甲部队的反击;
④ 阻止敌预备队机动,破坏其后方交通线。
3. 有效地协调埃及和叙利亚两军的作战,迫使敌分兵两线,不让其在西奈战线集中兵力。
4. 彻底采取隐蔽欺骗措施,以降低敌情报活动的效率,使敌得不到充分的反应时间。
5. 在曼德海峡实行海上封锁,使以色列占据沙姆沙伊赫失去意义。
6. 消耗以色列有限的人力,削弱它遂行战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