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阿瑟也曾多次向杜鲁门政府提出同样要求,但均遭到拒绝,而且每次政府都向他解释,利用蒋介石的部
队会引发政治问题。然而麦克阿瑟在复信中不但表示同意马丁的看法,而且再次提出他那众人皆知的论点
,即杜鲁门政府的政策是以牺牲亚洲来偏爱欧洲。在复信中,他批评有限战争的战略,并用那句“没有任
何东西可以代替胜利”。的话来作信的结尾。这句话经他反复使用,已理所当然地在公众心目中成了麦克
阿瑟本人的代名词。到了1962年,麦克阿瑟又将这番话讲给了西点军校的一班毕业生听:“你们的使命依
然是固定不变的,明确而又神圣的,那就是打赢我们的战争……必胜的信念,要切实认识到,战争中只有
胜利,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胜利。”麦克阿瑟就是这样表现他自己的战争理念的,即战争要打到底,要打
到全面胜利,要打到敌人无条件投降。这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截然相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国家政
治目标的延伸,只有为国家的利益,才有必要继续进行战争。因此,麦克阿瑟要把战争打到底的观念只会
有悖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国家政策。朝鲜战争显然是为有限的国家目标而进行的,而不是要美国卷入一
场与中国为敌的、结果难于预测的全面战争。
一位战区司令官竟给众议院中的反对党领袖写出这样的回信,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麦克阿瑟对美国保
护台湾和支持中国国民党这个远东最具爆炸性的政治问题大发议论,这无疑将自己置于杜鲁门政府的反对
派手中。麦克阿瑟该不会对马丁后来的行为感到吃惊。4月5日,马丁在众议院宣读了麦克阿瑟的复信,这
无异于向公众宣布麦克阿瑟反对政府的政策,这样,麦克阿瑟在这场争执中的立场便首次公布于众。麦克
阿瑟要求扩大在亚洲的战争,而种种迹象表明,共和党人,尤其名义上是孤立主义者的共和党人,为了攻
击杜鲁门和艾奇逊,正在利用麦克阿瑟。不过,麦克阿瑟在信中提及的问题也促使政府决定在随后的参议
院委员会听证会中将这场战争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
4月6日,杜鲁门在他的办公室召开会议。到会的有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特别助理W?哈
里曼和布莱德雷将军。杜鲁门要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如果麦克阿瑟继续违抗他的指令,应该采取何种行动
。哈里曼表示:应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马歇尔则认为:应慎重行事,给他(麦克阿瑟)一些反思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