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文职政府的开支,只把剩下的钱投到军事上去。其结果是,各军种之间对人为的任意预算中的相对份
额展开了无休止的争夺。恰如麦克莱伦所言:“是把钱花在地面部队上,还是花在空中力量上,美国人民
和国会都倾向于选择空中力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美国的战略几乎全部以原子武器为依托:如果发
生战争,就主要依靠空中力量,用原子弹进攻苏联。
这面原子盾牌在美国垄断原子弹之时,甚至在后来双方的核打击及破坏力量等同之时,似乎是安全可
靠的。然而朝鲜之战将要表明,这一战略只有在避免同俄国发生重大冲突时才会派上用场,在对付较小的
危机和冲突时便毫无用处。虽然也有许多有关在朝鲜使用原子弹的议论,但仅这一决策的政治危害就足以
阻止任何一位美国总统去动用原子武器,更不用说在道义上也会引起世界的反感。朝鲜证明,只有在美国
的战略或军事地位处于极其严峻的形势之下,不使用原子弹就不能恢复到可以忍受的状态之时,才能够使
用大规模杀伤性核武器。事实上这意味着,只有在局势威胁到了美国的完整或美国的根本利益之时,才可
动用核武器。小规模的战争,无论对美国的作战人员来说有多么残酷,代价有多么惨重,都不构成使用核
武器的理由。
因此可以说,北朝鲜人是躲在美国的核盾牌之下,来打击美国的最薄弱之点——常规地面部队。所以
北朝鲜的行动,尽管显然是一场危险的豪赌,却不像看上去的那样狂妄——一个900万人口的国家,跟地
球上最强大的美国对抗,而美国所拥有的核能力,足可以将朝鲜的大部分人和几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摧毁
。北朝鲜人并不知道美国将会断然放弃使用原子弹,不过他们可以有理由地相信美国会那样做。
迪安?艾奇逊1949年成为国务卿之时,就意识到美国过于依赖原子武器,而在“常规武器”方面,尤
其是普通地面力量,却虚弱到了危险的地步。1950年初,他曾通过杜鲁门作出一项决定,下令对美国过分
依赖核武器进行全面检查。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均衡的军事编制。但是直到1950年6月,情
况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那时美国拥有10个战斗师,另有相当于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德国,还有9个独立的团级战斗队。这些
部队大部分都达不到规定的兵员。除此之外,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载部队中还有不到一个海军师的作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