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仁宗朝嘉祐二年(1057),王韶通过科举入仕,按照惯例出任州县里的佐贰之职。他因对沉闷的地方衙门生活没有兴趣,所以又报考了朝廷举办的特科考试,打算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制科的失败使他未能如愿。此后,志向高远的王韶竟抛弃已有官职,独自客游西北一带,足迹深入今天甘肃的陇南、河西一带。
说到当年西陲的形势,还得先往上追溯。自唐朝后期吐蕃王朝瓦解后,在今天青藏高原及以东的甘肃部分地区出现了诸多割据势力,其中以吐蕃族(今天的藏族)为主,还有羌族与其他许多民族。到了北宋中叶,被称为青唐部的吐蕃唃厮罗政权一度崛起,以如今西宁为中心,控制了青海与甘肃部分区域。唃厮罗算是吐蕃族的一代豪杰,他不愿受到日渐扩张的西夏王朝控制,便接受宋中央的册封赏赐,结成抗衡西夏的联盟。不料唃厮罗死后,他的后裔却分道扬镳,致使草原再度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唃厮罗后人多是鼠目寸光之辈,既无力统一各部,又疏远了与开封的关系,遂不断遭到西夏的胁迫和渗透。
王韶在西部边地深入考察一番,发现形势堪忧,一旦西夏控制了如此广袤的地区及其资源,便会对本朝构成更大的威胁,可反过来说这也给朝廷提供了机遇,一个乘势西进的机遇。但当政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看起来宰执大臣也无人愿意关注。他当然不知道还有一个叫王雱的少年,与自己抱有同样的梦想。他大有天下皆醉我独醒之叹,深感责任重大,不能坐视不管。这么说,王韶从此选择了与大多数文臣不同的发展之路,将投身拓疆西北视作自己的奋斗方向。
要说起来,在以往朝廷与西夏激战之日,也有个别身怀豪侠之气的士人愿意投笔从戎,主动请缨奔赴西北沙场,但由于当日庙堂并无远征拓边的宏大构想,所以这些人不免困顿于文案之中,最终一事无成。如仁宗朝的关中士人姚嗣宗,性情威猛,号称关右诗豪。此人曾在驿站的墙壁上题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踏碎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能效死,可惜作穷麟的诗句。边帅韩琦看到后大感惊奇,及至与本人会面后,又发现对方喜好谈兵。于是,韩琦将姚某推荐给中央。然而,朝廷并没有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仅授以关中某县的县官之职,使他老死于平静的县衙里。同时代人曾喟叹道:姚嗣宗,人杰也,竟不达以死。
幸运的是,当王韶出没西北边地探险时,力图作为的神宗皇帝开始统御天下。与前几代先帝不同的是,这位年轻的神武天子不甘心维持现状,急于雪边关之耻,所以对振兴国家武备充满向往,对有关边防建设的建议持积极的态度。随后上台的宰相王安石,不仅主张富国强兵,也早受到儿子的启发,对进一步开拓西北满怀希望,这自然都为王韶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
熙宁元年(1068),王韶风尘仆仆地从边地来到京城开封,将自己深思熟虑过的西北边防构想,整理成《平戎策》三篇献给皇帝。他在献策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西夏可取,要取西夏,当先收复河、湟(即黄河上游与湟水流域),以对党项人构成腹背挤压之势。近年来,西夏不断进攻青唐,万一攻克此地,他们便能渗入陇蜀地区,从而对社稷构成更大的威胁。如今吐蕃四分五裂,不相统一,朝廷正可以出师,恩威并用,收服诸部。如此一来,我有侧翼之助,而西夏则失去同盟,此乃巩固西陲边防之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