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昌不但赞扬了明军的英勇和战功,而且也实事求是地说明了存在的困难,行军打仗的艰苦和不易:“平壤即克,开城等各路倭贼尽逃王京,机似可乘,但诸倭云集,其势反炽,且道路险峻,水畦泥泞,天雨连绵,运输不易,进剿甚难……”,最后说道:“敌数倍我军,且依坚城固守,目前势难长趋,已成持久待时之局,不如按兵休整,待后援续到,天气好转,然后方可直捣王京。”
写好奏折后,又给李如松去信,同意缓攻王京的意见,并以经略大臣的身份,反复强调作为一军主将,不允许李如松再亲临险境,希望他安排好军队驻防事宜后,尽快回平壤与之会面。
接到宋应昌的来信的同时,朝鲜方面也传来情报,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有可能亲率20万大军渡海增援侵朝日军,朝将李舜臣正在积极训练水军准备抗击。
李如松虽然感觉朝方提供的情报多半不实,但毕竟这是惟一的情报来源,也不敢怠慢了,宁可信其有,于是把兵力进行了重新部署:李宁、祖承训率1万明军驻守开城,正面对阵王京日军;杨元率5000兵回防平壤,与朝军一道扼守大同江;李如柏等率3000军驻宝山等处为声援;查大受领2500人驻临津;李如松亲率精兵2000东西调度,采取了防守的态势。
“大帅,咱们军中只有三天的粮食,人还好说,战马可瘦死不少了。也不知道宋经略什么时候才能把粮送来。”这一日李如松刚到开城中军大帐,李宁就急急进来禀报道。
明军多为骑兵,如果没了马,战斗力将会大打折扣,意识到问题严重,李如松皱了皱眉头:“我已经给宋大人捎过信了,粮草正在筹备之中,相信很快就会运到,这两天么,紧着点吃就可以了。至于草料,朝军前几日不是还派人送了一批吗,难道这么快就吃光了?”
“咱们军中有12000多匹战马,一匹马一天要吃4斤草、1斤豆子才能跑得动,要饿不死最少也得吃3斤草吧?朝鲜人送的那点草料哪够吃啊,要是12000只羊还差不多。”李宁悻悻道。
听他这一说,李如松不禁莞尔,忽然脑中灵光一闪,随即神情凝重起来,沉思片刻,他抬头问道:“倭贼吃什么?”
“当然也吃粮啊?”李宁本能地回答。
“粮食放在哪里?”
“在粮仓……啊,粮仓?”李宁有些醒悟过来,但还有些拿捏不准,怔怔地看着李如松。
李如松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微笑着站起身道:“咱们不过万余人,粮草就消耗得这么快,倭贼兵力是我数倍,消耗也更大。王京是朝鲜国的都城,人口众多,市井繁华,一定有大型粮仓保证日常供给,而且这些粮仓绝不会设在城内,应该是在城郊防水的高处……李宁,你去叫高彦伯将军来,我有话问他。”
“遵命!”李宁这时候已经有些明白大帅的心意了,连忙答应一声,出帐叫亲兵去找高彦伯。
朝鲜防御史高彦伯率1000朝军协助明军驻防开城,很快就赶到了。行过军礼,李如松问道:“高将军,听说你的老家就在王京,你可知供给王京的粮仓建在何处、有多少粮草?倭兵进占王京时,可曾烧焚或是运走?”高彦伯道:“回大人,王京的粮仓设在城北郊龙山,有13座仓,每仓储粮五六万石(一石约合120斤),本国200年租赋之所入,可说尽积与此,可惜现在都被倭寇占据了。”
李如松沉吟道:“倭兵虽众,无粮不活,我打算派兵袭击龙山粮仓,断敌生路,你可敢带路同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