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逃到南海岛上的日军残部从锦山偷渡,撤退到乙山,并且构筑工事,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陈璘接到哨船报告后,立刻率军前去围剿,经一日一夜激战,粉碎了日军有组织的抵抗。有关锦山、乙山战役,《明史·陈璘传》中是这样记述的:“贼退保锦山,官军挑之不出。巳,渡匿乙山。崖深道险,将士不敢进。璘夜潜入,围其岩洞。比明,砲发,倭大惊,奔后山,凭高以拒。将士殊死攻,贼遁走。璘分道追击,贼无脱者。”
以后的战事不说也罢,些许小股流窜的日兵不是饿死,就是被朝鲜民众杀掉,或是向联军投降,沦为“倭奴”。刘綎与陈璘率部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时,就曾以日本降兵打头阵,这些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大多成为了异国炮灰。
露梁海战是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大战,也是联军获得完全胜利的一战。这场战役不是孤立发生的,而是在东南战役初期中路军失利、日军占据先手的情况下,联军将领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水陆密切配合、迅速果断地制定应变对策的结果。
从战略上分析,明鲜联军三路出击是一个整体,日军则是龟缩沿海据点,各自为战。局部胜利无法改变全局被动,尤其是明军水师的参战,使得日军失去了海上补给能力,如果再打下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明朝曾经计划如果战事僵持不下,即派水师登陆日本,开辟第二战场,并在人员、物质上都做好了准备。日军在朝鲜的抵抗越顽强,结局就越可怕。丰臣秀吉之死是从根本上挽救了侵朝日军,挽救了他的国家。当然,如果换在明朝中前期或是清朝初期,日本连这最后的一点指望都不可能得到。
说到露梁战役,有人片面突出明军水师的功绩,否认陆军的牵制作用,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说法,刘綎、麻贵,包括打了败仗的董一元,都是身经百战之人,是从九死一生的战场上滚爬出来的,绝非饭桶。
战争是残酷的,是斗智斗勇、使奸使诈的,并不像文人们想像中那样华丽堂堂。我们必须承认,侵朝日军刚刚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战争磨练、战斗力很强,各个军团基本以直属将领的私人武装为核心,而这时的明朝军队已经不是打败蒙古铁骑时的那支队伍了,这一点无需讳言,只有承认对手的好勇斗狠,并且在自己衰落的时候,仍能战胜这样可怕的对手,才更能突出胜利者的荣耀、才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言归正传,乙山剿灭残倭的战斗结束后,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正式落下了帷幕。玉浦鏖兵、平壤大战、碧蹄馆之战、南原血战、稷山激战、鸣梁海战、蔚山攻防战、泗川之战、顺天包围战、露梁海战、锦乙之战,那一系列可歌可泣的战斗,在中朝两军战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王士琦、刘綎、陈璘、董一元、麻贵等明军将帅歇兵数日,先后接到邢玠的贺信,并吩咐诸人把军队主力暂时驻扎在原地,各自率领着部分骑兵在年三十儿之前赶回王京,接受万历皇帝的嘉奖圣旨及朝鲜国王李昖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