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您身体不好,我们也知道这不能怪您,可是您在神京十余年,的确没有显露出什么过人之处,公子襄拒绝过继到先帝名下,说来我们当真是偷偷惋惜了很长一段时间……”
辛鸾茫然地听着,那些他幼年时太过遥远琐碎的记忆,忽然在巢瑞口中珠子一般地串联起来。
或许他自己也忘记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辛襄那么的熠熠生光,受人拥戴,桀骜不驯的神京子弟都愿意唯他马首是瞻,辛鸾甚至无赖着跟辛襄提过无数次,说“辛远声要不你来当这个太子吧,这个太子太难了……”
可……可那些只是儿时不懂事的话,今日当真从长辈口中听到:辛鸾,你不如他。刹那间,他还是感觉,那么的受伤。
辛鸾张了张嘴,很想问一问,那现在呢?现在您还觉得惋惜吗?可是他发现,他问不出口,因为他害怕巢瑞痛切又肯定的回答。
·
天衍十六年,辛鸾十六岁。
后来庄珺对他说,若是他当时在他的身边,他会登钧台宫一个巴掌直接扇醒他,也不会让他轻易地出兵。军人以战争为业,辛鸾当时如此亲近赤炎,而赤炎的主将们受此信重,想的从来是如何攻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负责劝谏主君消兵止戈。
“当南境和东境,无论是从国力还是兵力,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的均势。”
“南境五年的军士集权膨胀,冲昏了所有南境军民朝臣的头脑,可你但凡仔仔细细地看一看军报,就知道无论是从军事实力、动员能力、应对速度,南境哪怕是在家门口打仗,也比不过东境的千里奔袭!”
“辛襄明知是胜,战机尚未成熟也绝不出头!但你却看不到劣势,战略选择的第一步就走错,一步错,步步错,之后只是在为这个错误不断地找补!——辛鸾,天赋当真有高地之别,你差了人一大步不说,却还在为邹吾反复地妄动兵戈,你还怪你麾下聚不齐良臣名将吗?!”
庄珺后来剖心剖肺,又残酷地指出这一点。
可当时的辛鸾双膝跪地,绝地中,仍然倔强地反驳,“先生究竟还要我解释多少次,我不是为他打的仗!我没有!”
“就算您当时在我身边,就算您有更好更稳妥的法子,可哪怕今日让我重选一次,我还是会打!——有朋自远方来,则迎,有敌自远方来,则战,这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一个国家最后的尊严!你要我做一个服软受辱的主君,我不允许!这天下,也不允许!”
三年后的辛鸾羽翼已成,锋芒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