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老爷子的考验总是随时随地的,欠债的都是大爷,你也不容易,”苏莹将文档放回书桌,还没咬两下指尖就被胤禛拉住了手,不好意思的笑笑,“嗳,王爷,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你要不要听一下?”
“说来听听?”这赚钱,胤禛承认福晋在有后台的情况下还行,不过,追债和赚钱可不是一回事。
“你给皇上上个折子,扣工资——就是俸禄!每个月扣个二分之一,扣几年不就可以了?反正这些借国库的哪一家没有几个庄子?绝对饿不死,就是少点排场。”反正这些借银子的都不是真穷。
胤禛闻言仔细看了看福晋“福晋,你想的太简单了,有的人是真穷,可不是装穷。”
苏莹这下惊讶了,“能借国库银子的,怎么可能穷?”
要知道,那些借的少的就不说了,借的多的至少都有个爵位,想当初曹寅借的那些银子不也靠着皇上的默许通过海运给填上了吗?
能借国库的,最少最少也是个当官的。
胤禛咳了咳,“那要是女人多,儿子多的人家呢?儿子长大了,再娶媳妇,你想一下。”
“……”
胤禛继续道,“还有像那个曹寅家,他欠的银子可是为了皇阿玛南巡接驾才借的。”
“你三哥诚亲王呢?”
“三哥是养门客,编书。”这么多欠银子的就他三哥和太子的最难办。
“编书?我怎么听说这编书是皇上让你三哥编的?”胤禛点头确定了苏莹的听说,苏莹皱起眉,“编书这事,不是本就应该国库出银子?诚亲王这是自己掏钱编书吗?”
胤禛赶紧止住福晋,“养门客啊,养门客很花银子的,不养门客,这哪来的人编书?”
“——翰林院啊!”自古以来编书校正,不都是翰林院的活吗?
说起编书,就让苏莹想起清廷主持编纂的《明史》,前面太久远的就不说了,这明末的历史真是让人看了就来气简直是乱七八糟。
身为祖上有一个人是大夫的人,苏莹觉得明朝末年老朱家能坚持到那个样子,实在是难能可贵。
明朝末年,硝烟四起,在北有女真强势崛起,南有李自成犯上作乱,而从北京城到中原腹地瘟疫横行,死者数不胜数,十室九空,人口大减,陕西干旱饥民无数吸引了朝廷注意力的情况下,老朱家依然挡住了女真北下之路几十年,到最后被李自成给黑了。
可是你看清廷靠着东林党的徒子徒孙们编纂的《明史》是如何写的?好像从头到尾除了东林党就没一个好人,就没有一个爱国人士了一样。
可现实呢?在清兵入关之后,因为人手不足,各地的官员原封不动的继续当官,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控制着天下的那群人依然是明末考出来的那群人。
——讽刺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