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了两个多月,主要是晾油漆味。
然后两人就很低调得搬家了。
找了一辆牛车,搬了两趟。
两人也研究过关于老房子的处理,卖是不会卖的,毕竟也是一种念想。
虽然以后被改建是免不了的。
也不能那么空着,空房子没人气会坏的很快。
后来还是宋红米说,不如等家里厂子弄起来,到时候肯定要招工,不如去附近农村招几个吃苦能干的,到时候那房子给他们做宿舍。
她说的是古法榨油,那个真得有一把子力气。
不得不说,农村人更能吃苦。
因为他们挣钱的地方更少。
柳宵也没意见。
……
“一二三,嘿呦…一二三,嘿呦…”
五个大老爷们只穿着大裤衩子,光着膀子抓着一根木头喊着号子在撞击。
然后滴答滴答的豆油就出来了。
因为原料限制,现在油坊每天出油量还不到五十斤。
几乎刚榨出来就被买没了。
供应的几乎都是公家。
柳宵和他大爷因为这些豆油颇交到了一些人脉。
他大爷虽然觉得榨油挣不到几个钱,还是特别支持柳宵。
还派人去农村去收黄豆。
让产量提高一些。
榨油的豆饼,也有很多人要。
最后卖给公家的养猪、养牛场了。
其实细算下来,榨油还是颇有挣头的。
但是和酿酒没法比。
他们做玉米酒和地瓜酒,需要发酵的时间都不长。
所以几天就能出酒。
出酒就卖给对岸。
有了这个宝贝,对岸的大兵们对柳宵就更好了。
称兄道弟不在话下。
也就是三个月功夫,他们攒够了那笔机器钱。
柳宵用两盒烟就把介绍信开出来了,然后和机床厂取得了联系,打了定金。
不过等机器过来,还要一个多月。
但是也不能干等着,要收山楂。
要不然没了原料,有机器也没办法开工,难道还要等一年么。
柳宵一点不想等。
而且还有个问题,这时候已经九月份入秋了。
黑河已经很凉爽了,再过几天兴许会落雪,冬天随时会到来。
可是酿酒发酵需要温度,现在都要烧火升温,冬天更需要。
那样需要的柴火就太多了。
有些不上算。
柳宵也在考虑,可以把酒厂在冬天关停,变成山楂罐头厂。
不过还是要看能收到多少山楂再说。
还需要定制罐头瓶和罐头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