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迎春玩了一会儿,张翠花问在旁边凑趣的陈嬷嬷:“你来府里多长时间了?”
陈嬷嬷听了一愣,还是老实的回答:“已经一个半月了。”
记得还真是清楚呢。张翠花心里明白陈嬷嬷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人之常情。因向陈嬷嬷道:“后天你去找李年,就说我说的,让他带你回去看看孩子。”
陈嬷嬷的脸一下子白了:“太太,我不想孩子,不用回去看。”
张翠花知道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笑了一下:“怎么能不想呢,我一会儿不见迎春,都怕她饿着冻着了。”
陈嬷嬷更快的向张翠花表白:“请太太放心,我一定好生照顾姑娘,万不敢让姑娘有一点儿闪失。求太太别撵我回去,我要是回去了,家里,家里人就都得饿死了。”
“只是让你回去看看孩子好不好,并不是撵你回去。你这些日子照顾姑娘尽心我都看在眼里了,不然也不会让你回去看孩子。”张翠花给陈嬷嬷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嬷嬷那个千恩万谢,让张翠花觉得自己拆散人家母子真是不人道。可是该嘱咐的还得嘱咐:“你回了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得有点儿数。若是说了不该说的,别说不让你再照顾姑娘,就是定银也要追回来的。”
陈嬷嬷又连连保证,回房后哄着迎春睡下后,把自己领到的两个月月例拿出来数了又数。主家不是苛刻的人,每个月给自己的月例都是月头就发,一个月一两银子,两个月下来就是二两,自己家里一年也剩不下这么多。
还有当初的十两定银呢,有那十两主家完全可以买一个陈嬷嬷回来。听说太太是怕人市上的陈嬷嬷不干净,这才选了自己。这样好的主家,自己哪好意思不好生照顾姑娘?
看看已经睡得香甜的迎春,陈嬷嬷的心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第二日照顾起来却更精心,生怕自己表现出一点怠慢来,回不去家是该得的,主家不再用自己那才是叫天天不应呢。
李年则是晚饭前来给张翠花回话的:“钱老大的儿子书读的好,钱老大不舍得让他儿子也卖身。想着府里的月例不少,他们一家三口都有月例,只供他儿子一个人,还是供的起的。”
“那说没说等着他儿子考中了,他们一家子怎么办?”没听说儿子做了官,老子娘还给人做奴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