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的千姿百态。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但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除此之外,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身处的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虽然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但集群无疑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
猴子也集群生活,虽然猴子的灵活和聪明有目共睹,但它的弱小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大型肉食动物如虎、豹等常常要把猴子当做它们的美餐,这就使得猴子们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在高高的树枝上,一只猴子手搭凉棚,原来是在放哨呢,这是对安全有利的集群。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集群,它们的目的都是互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弱者更容易集群,不过,集群的规模还要依据生存的空间、食物的丰富与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和强弱来决定。
如果群内个体数量过多,有限的食物无法分配,有限的空间无法共享,这种集群就显得没有必要。
反过来,如果群内个体数量太少,不足以形成对捕食者的优势,也就达不到集群的目的,同样毫无意义。所以,群体的大小也要根据需要,这样才能对生存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种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集群规模,白蚁可以组成100万只以上的大群体,沙丁鱼也常常是成千上万聚在一起,但是,大多数集群动物只是几只、几十只或者几百只聚在一起。
有时候,当集群动物的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出现分群的情况。
我们大家熟知的蝗虫,在群内密度达到极限时,一部分个体的翅膀会变长,飞翔能力会提高,为了能更好地生存,这部分蝗虫就主动出去,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不同种类的弱小个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会暂时聚集到一起,利用各自的听觉、视觉和嗅觉,来防范共同的敌人。
尽管许多动物有着群体的分工,组织和信息沟通,但动物群体生活的分工,组织和信息沟通是本能的,缺乏概念方式的建构。
人类群体生活和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是人,人类群体生活中的分工,组织和信息沟通不仅是本能方式的更是概念方式的。
恰恰是概念方式所具有的自我建构性,给与了人类自我意识的理智,把人类从本能中提升了出来,形成了人类的文化特质。
动物群体生活的分工,组织和信息沟通因没有概念方式的架构而始终不能走出本能的羁绊。正是这点,划分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
概念方式需要人类社会生活的激活,自我意识需要概念方式的架构,两者的相合使人类高于动物而拥有自身的特质。所谓人类文化,其核心就是概念方式的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的不断深化和高度发展。
方天行并不能融合进马群之中,因为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马,很多人不能够融入社会,也是因为他们都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份。
方天行索性独来独往,当看到有狼群袭击马群的时候,他就会跳出来保护,这样做可能并不有利,某种程度上也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