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旁人却不知道拓跋焘为什么要点一位既非贵族也非大将的虎贲将军旁听,有的人认为拓跋焘看重花木兰,想要栽培;有的认为拓跋焘喜欢年少英雄,愿意提携,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心中都高看了贺穆兰几分。
有时候圣眷来的就是如此容易。
贺穆兰自己也不知道什么事把她叫去参军帐,心中也是忐忑。
莫说贺穆兰,便是花木兰,也很少参加什么军国大事的讨论,无非就是令出行至罢了。
她进帐时,军帐中已经就赫连定的行为议论开了,大概是因为赵明是夏国人,拓跋焘没有让他伺候,帐中只有文武大臣。贺穆兰自觉的找个角落站好,静静地听他们讨论。
这一听不得了,贺穆兰的眼睛都要脱出来了。
赫连定自立为帝了?
占了长安,坚守不出?
饶是她知道赫连定厉害,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在她的记忆里,赫连定后来似乎确实自立为帝,但那也是几年后的事qíng了。他自立为帝以后还很厉害,一路往西灭了西秦,然后占了西秦的领土重新复国,只可惜最后下场不怎么好,渡河攻打北凉时渡一半被邻国吐谷浑的首领活捉了,送到了北魏。
他让北魏吃尽了苦头,又懂得迂回,魏国的百官都不同意他活着,最后被处死了。
越想,越觉得整个人真是命运多舛,实在是让人叹息。
我不同意崔太常的说法。他若是要降,杀了赫连昌以后便可以带着人马归顺,又何必占领长安?
太史令徐辩态度qiáng硬的否决着崔浩的意见:我们当初就是听了崔太常的意思,才派出狄子玉劝降,结果呢?倒又劝出一位夏帝来了!
崔浩知道徐辩喜欢拿对手的错处说事,并不否认自己计策的不周全之处,他看着拓跋焘,认真道:若赫连定没有归属之意,是不会去解安定之乱的。奚斤将军那时已经粮糙断绝,赫连定只要等待一段时日,便可一箭双雕,没必要冒这个险。
而且,他还把狄子玉将军的人马都还回来了,沿路也没有进城收复夏国的国境,只是直奔长安,若说他要复国,实在是不像。
崔浩自朔州之战以后一直对赫连定颇为佩服,话语中也多是褒誉之词:像这样的宿将,又不是年轻无智的小伙子,xing格早已定下,他会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
那究竟是什么道理!
古弼冷哼:他难道不知道反抗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我们大魏厌恶吗?
拓跋焘有个才能,便是善于在众臣的议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每有大事,必定召开廷议,任由百官在下面吵个天翻地覆,在吵着吵着的时候,就会脑子突然灵光一闪,分辨清楚谁说的正确。
崔浩带来的道士寇谦之说这便是天子的能力,有明辨是非之力,只有天命之人才有,拓跋焘对此不置一词,但心中却有些相信这能力确实是天授的。
此时也是如此,一群大臣正在吵吵闹闹,古弼脱口而出他已穷途末路有何好苟延残喘的话突然点醒了他。
拓跋焘开始将自己代入赫连定,想象若是自己到了这般境地,该如何去做才行。
在某种意义上,赫连定和拓跋焘是同一种人,都不服输,又个xing倔qiáng,拓跋焘只想了一会儿,便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拓跋焘一拍大腿,站了起来。
赫连定想降,但他想要有尊严的降,他等着我去请他来魏国为将!
拓跋焘在廷议时抽风也不是第一次了,拓跋焘跳起来大叫,古弼的不悦立刻就从崔浩转移到拓跋焘。
陛下,你又想什么就要做什么了!他如今只是一亡国的王族,怎值得你亲自去请!
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毕竟成王败寇,就算赫连定再厉害,也丝毫不能和拓跋焘相提并论。
可拓跋焘不这么想。
话不这么讲,想当年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若是赫连定,真到走投无路之时,也不愿意别人把我当成败家之犬,肆意轻视。我是赫连定,我也会表现出自己的可用之处,然后寻个好价钱把自己卖了。他是夏国的柱石,如今又成了唯一的皇帝,自当值得我妥善对待。
拓跋焘从心里佩服这位平原公,脸色也带出一丝感慨。
想他全家老小死于非命,国不成国,家不成家,身上系着夏国仅剩人马的希望,怎么也要做出些样子来,方可不被人笑话夏国尽是孬种。赫连定好,大大的好,我要去见他!
拓跋焘此时不过二十出头,热血上涌,就恨不得立刻备齐车马行驾千里迢迢去长安迎接赫连定。
在他原定的计划里,莫说是赫连定,便是赫连昌,如果降了或被生擒了,他也会像招待皇帝一样的对待他。拓跋焘这人没啥架子,让他亲自去迎接一个降臣,他真做的出来。
反正都是第一次,也让诸国的皇帝看看,我魏国就算灭了你的国家,也不会把王族当做猪狗一样对待的
拓跋焘突然像是抽风一般想要起驾去长安,整个帐子里的人都要疯了。就连对赫连定最为肯定的崔浩也连声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