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捉刀吃饭的,和平常人的思路,自然大不相同。顾炎武不熟悉吴三桂的路子,没敢贸然,眼神求救曹继武。
吴三桂见状,不耐烦地笑道:“俗礼烦死人,先生有话直说。本伯知无不言。”
曹继武点了点头,顾炎武不再犹豫,起身抱拳,朝吴三桂一揖:“平西伯当年一夫当关,如果不投降清国……”
听到投降二字,吴三桂很不高兴,立即摆手打断:“本伯从未投降,当年本伯是和多尔衮结盟,所以我和大清是盟友,包括现在的平西王,也是大清自愿给我的。至于清军入关,定鼎中原,那是因为他们大清的眼光、觉悟和策略,皆远胜李自成。”
顾炎武脸色不大好看。
吴三桂捋了捋胡须,继续道:“至于李自成失败,一来怪他自己无能,二来是南京那帮人愚蠢。清国都打到家门口了,弘光手下的那帮犊子,竟然整出了联虏平寇。天底下没有最蠢,只有更蠢。所以比起李自成来说,南京城那帮犊子,更不是东西。”
“那帮不是东西的犊子, 把好好的华夏给玩惨了,竟然把脏水泼到了本伯身上。肆无忌惮,编排本伯的各种劣迹,真是岂有此理!诚可谓,无耻无能愚蠢的犊子,无论到了什么年代,都是一群下流坯子。除了钻营诋毁之外,永远成了不气候。”
曹继武面色极为平静,细细地品着小酒,悠闲地拨弄筷子夹菜。
顾炎武闻言,却极为震惊,他不理解曹继武的闲情逸致。而吴三桂自己,镇静自若,不像是在说假话。
过了良久,顾炎武定了定神,对吴三桂道:“如果平西伯当年不与多尔衮结盟,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了。可见当年平西伯一念之差,酿成了千古遗恨。令人甚为痛心!”
吴三桂闻言,哈哈大笑,指了指顾炎武的鼻子:“先生高见,先生书读的太……”
顾炎武疑惑,但他知道,吴三桂说的是反话。
吴三桂说了半截话,就一定不会再说下去。但顾炎武实在是想搞个明白,于是捅了捅曹继武。
看了看顾炎武恳求的眼神,曹继武放下筷子,抬头微微一笑,看着吴三桂。
吴三桂会意,知道有些话可能对自己不敬,于是大方地点点头,伸手示意曹继武讲。
曹继武不再犹豫,说出了自己对吴三桂的见解:
依山傍海的山海关,虽然号称天下第一关,但并非不可破。常言道,打不过就躲得过。所以只要绕过山海关,进军的路线问题,便迎刃而解。
首先,绕路的第一种方式,就是跨越北海。千年之前,成功的先例,李世民跨海东征,消灭了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所以当年,清国也可以用同样的计谋,跨过大海,直扑中原。
登州兵变,孔有德等人的变节,不但带走了大明最为精锐的神机营,同时也带走了大明最为精锐的登莱海军。所以对于当时的清国来说,跨海不是一件难事。
绕路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陆上,寻找长城防线的薄弱环节。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大同、宣府和薊镇,就是三片护胸甲。其中的任何一处,一旦被突破,中国腹地,将直接暴露在关外铁骑面前。
山海关则只针对东北方向的满洲铁骑。但人家满洲铁骑,数次突入关内,皆是选择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北古口和薊镇而来。
从山海关到薊镇几百里路,对于骑兵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王朝一旦崩溃,一座山海关,是根本解救不了的。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京城破,大明灭亡。失去根基的山海关,只有一支空壳部队,粮草断绝,人员物资也无法得到补充,将不战自溃。
所以当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依附李自成,二是依附多尔衮,第三就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仁义的标准,是士大夫制定的。所以别人想得到仁义的名号,必须符合人家士大夫的口味。而吴三桂却是武将,和士大夫不是一路人。
况且当时士大夫已经投降李自成。作为敌手,李自成不可能喜欢吴三桂。在他掌控之下的士大夫,自然不会把高尚的名号,送给吴三桂。
所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对当时的吴三桂来说,就是个笑话。
而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是明国不共戴天的仇敌。所以吴三桂不管依附谁,对明国来说,性质都是变节。
李自成要的是投降,多尔衮要的却是同盟。两者一比,多尔衮的策略,显然更高。对于气节二字,在吴三桂眼里,只是个虚名而已。
所谓的民族认同感,如果尊严得不到保障,无论是任何人,都不会产生感情。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抄了吴三桂的家,抢了陈圆圆,竟然还要吴三桂去投降。
所以当时无论是谁,处在吴三桂的位置,只要脑袋没坏,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多尔衮。
曹继武的一番剖析完了,吴三桂竖起了大拇指:“高,实在是高!故吏遗臣,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愚蠢和龌龊。”
“遗老遗少,骂我吴三桂者,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低能和无知。所以单凭这一番话,三桂拿你当兄弟看!”
吴三桂说完,起身向曹继武郑重地行了个大礼,曹继武也起身还礼,二人四目相对,仰天大笑。
而身边的顾炎武却怦怦心动,久久不能平静。
过了很长时间,顾炎武并不甘心,抚了抚胸口,问曹继武:“山海关异常坚固,你怎么能断定,平西伯守不住呢?”
“山海关对刀枪剑戟来说,是非常坚固。但对于火炮来说,就是一座土城。即使没有火炮,李自成陈兵城下,山海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日久也是必败无疑。何况山海关,本就是一块死地。大明在,关外一边是死地。大明亡,关内关外,两边皆是死地。”
吴三桂闻言,又向曹继武竖起了大拇指。顾炎武无话可说,愣愣出神。
天下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仁义道德幌子的地位,已经不用怎么解释了。所有的事情,背后起推动作用的,永远都是利益。
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任何美好的仁义道德,在本性面前,都是幌子。所以当今天下巨变之时,任何死守仁义道德的家伙,最终都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华夏不缺有骨气的人,但这个骨气,是活人给的。而这个骨气的标准,也是活人定的。而标准的定义,掌握在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腐儒手里。
和他们一路人的史可法、张煌言等人,得到了气节。而和他们不一路的马士英、刘宗敏等人,不但得不到气节二字,反而会被添油加醋,落个虽死尤不能平民愤的下场。
至于曹继武的老爹,曹文恭等人,属于小人物,钱谦益等人,笔都懒得动一下。
所以能不能得到气节二字,除了选择壮烈,还有更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和他们是一路货色。
吴三桂的选择,除了谩骂批判之外,当今天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必须仰视。包括眼前的顾炎武和曹继武。
现实面前,除了意淫之外,谁拥有话语权,那是要靠实力的。所以曹继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顾炎武却抱着仁义道德,虽然奔波卖了不少力气,到如今,还是一事无成。
过了良久,意淫愤恨了一大圈,顾炎武还是不得不对现实低头。他长长叹了口气,又问吴三桂:“多尔衮本性忘恩负义,为何对平西伯如此礼遇?”
吴三桂闻言笑了,欠了欠身子,对顾炎武回道:“我和他是同盟,只要我不跟他找事,他也不好意思撕破脸。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那最主要的是什么?”
吴三桂狠狠地攥起了拳头:“本伯手里的这把快刀。”
“快刀?”
顾炎武非常奇怪,愣愣地看着曹继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