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我们华国的化输出方面其实一直都存在一个问题。
论当还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不久前国内一化单位试图发起一个大型展览,展出剪纸、书法、国画、刺绣等华国优秀化遗产。而北美对口合作单位,则更希望促成该化单位牵头的校级合作,希望通过小学生的口,去描述各自所处的化,他们觉得这才是“真家伙”。在这里,我们看到双方对于化的内涵,对于化交流的方式,在认识都有很大差异。但是这种差异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两个人的事,要改变,需要化群体和个人共同努力。
并且,实际,有些东西我们是真的不如人家,但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在近年开始在一些影片当加入许多华国元素,或许对方是出于对华国市场的考量,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不同样的也是华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效果吗?
看看,因为华国的市场大了,所以别人也开始考虑,如何加入华国元素,不管目的,初衷是什么,但是电影是给全世界人看的,无形之,其实也是推广了华国的化。
事实《功夫熊猫》和《黄飞鸿》又是不同的,因为《黄飞鸿》是真人电影,天然更难打破化壁垒,国人看《黄飞鸿》对于里面的历史背景,会有很深刻的认知,但是外国人却不然,他们看的是功夫,是动作。
而《功夫熊猫》不同的地方在于,里面的华国元素更容易被接受,有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因为《功夫熊猫》是全年龄段的影片,因而对于还没有形成固有的思想形态的低龄观众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一些这种东西。
同时,学者表示,化输出,本身不可能真的按照国人的想当然的想法,一股脑的去宣传华国元素之类的,因为换位思考一下,一下子希望对方认识到我这是要讲什么化,对方反倒会觉得说教意味太浓,有时候会觉得枯燥乏味,有时候觉得是化侵略,这岂不是我们华国观众对一些好莱坞大片的写照吗?
如被华国观众称赞的“民乐”,融合到了打斗场面和无厘头的幽默一起,美国人能不能听出来是华国音乐,不知道是什么也不影响其欣赏,但是华国人能听出来曲名,这样大家各取所需,适合不同市场之需,其实也正是好莱坞惯用的手法。
说一千道一万,其实,《功夫熊猫2》也只是一部电影。
不过,《功夫熊猫1》成功了,所以《功夫熊猫2》被寄予了更大的厚望。
《功夫熊猫2》也不负众望,首映日,在众多大片云集的圣诞档期,斩获了第一个日票房冠军。
3300万美金的首日票房,可谓是让无数人惊讶莫名。
这个数据说明了《功夫熊猫2》成为华国的首部在北美首周末破亿成为了可能。
关键是《功夫熊猫2》的口碑非常不错,甚至在大把的钞票宣传下,远不是第一部《功夫熊猫》的口碑能的。
后续的《功夫熊猫2》的走向,也证明了这一点,次日3800万,周日有所下跌,但是也达到了3000万的票房,首周末正式宣告破亿。
有意思的是,北美的那些影评站的评论却是很少出现“华国元素”的评论,大多数是对电影本身的剧情,以及涉及到的亲情,友情等等的评价。
反倒是华国这边,观众喜大普奔,什么这是华国元素首次融入电影,并且成功向外国人民展示的影片。
巴拉巴拉的一堆,实际,电影其实大多数时候还是电影,是商业行为。
化输出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是一部两部电影能够取到决定性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