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月十九日,午时,襄平城外,郑玄原来居住的坞堡之内。
郑玄背着双手,缓缓地走进自己的书房内,所有的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一切还是原来的模样,还像原来那样熟悉,那样温馨,只是已经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了。郑玄满脸肃穆,缓缓地走到自己的那一张硕大的案几后面坐定,他颤抖地伸出右手,摸了摸案几,案几上面平滑如镜,一尘不染,笔墨纸砚都在原来的位置,就像打了一个小盹儿一般,一切如常。
案几的正中放着一本书,是出自并州晋阳城严家老店的精装本孟子,这一本孟子敞开着,上面用一柄水晶镇尺压着,赫然正是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这一章,镇尺所压之处,是下面这一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他离开之前最后看过的,如今书房依旧,却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郑玄抬起双眼,看了一下眼前的高足弟子们,又看了看他们身后的几十个学生。“都坐下吧,终于回来了,一切还是照旧,只是没了张承,没了赵普,没了李谦。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非但是变法如此,儒学也是如此呀!老夫往日只顾着教书,却忘了传道!”
郑玄的声音充满了沧桑,充满了寂寥,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在发自内心地忏悔。在康成先生的弟子们心中,康成先生永远都是那么儒雅儒雅,那么从容,他的言语永远都是那样幽默诙谐,三言两语,便能开启一个人的心门,在无形之中将儒学的种子播种下去。
如今,老师竟然如此言语,充满了自责,充满了悔恨,这使得学生们都有些手足无措了。“老师突然如此,其中必有隐情,还望老师直言相告,以解我等之惑!”王师兄有些疑惑了,他连忙拱手说道。经过这一番变故,王师兄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是一个有血性有担当的汉子,兼之足智多谋,富于行动力,已经隐隐是众弟子之首了。
郑玄长叹一声,缓缓开口了。“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以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不过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说到这里,郑玄的声音已经有些哽咽了,他长出了一口气,用衣袖擦了擦眼角的泪珠儿,这才继续说下去了。“论语、孟子你们都已经倒背如流了,这两句话想必也是早有体会的。今日,是我们回到这座书院的第一天,老夫便来考一考你们,就算是折辩吧。”
“昨日一天,张承死了,他和他的姐姐是如何而死的,你们也都清楚了,赵普也死了,李谦也受了重伤,能不能活得下来还不好说。你们便来说一说,他们死得值不值?国山,你是益州广汉郡人,和赵普、李谦是大同乡,素日里吃住在一起,你最熟悉他们,你先说好了!”
国山,便是王师兄的字,王师兄名叫王甫,今年正好二十岁,他是益州广汉郡人,性情忠直,恢宏阔达,有济世之才,喜欢议论和品评人物,素日为同学所敬重,视之为管仲乐毅一流人才。如今康成先生这一问,所有人立刻便把眼风扫向了王甫,静静地等待他的回答。
郑玄治学,讲究折辩,熟读经典之后,再旁征博引,以中外古今之事相印证。诸生济济一堂,畅所欲言,百般折辩,直至全然领悟,这才宣告停止。正因为郑玄学问渊博,言语便给,经常一语中的,使得诸生醍醐灌顶,如梦方醒,郑学之名,方得以流传天下成为显学。
王甫略略思索了一会儿,这才开口了。“老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儿,便是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然则‘成仁’和‘取义’所为者何?窃以为,为的便是‘道’!‘道’者何也?往大了说,是宇宙万物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往小了说,便是农夫努力力田,士子努力读书,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道者,自然之规律也!吾人只能顺而行之!”
“故而,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搞明白了‘道’为何物,才能够顺天命而为之,杀身成仁也好,舍生取义也好,才不会弄错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