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两种作用的前一种。
也就是诱导骨髓干细胞进入相对活跃期这个作用,主要针对的其实是成年白血病患者,如果患者本身就是骨髓干细胞比较活跃的婴幼儿,那这个药剂还得需要修改,得将当中的诱导成分去除掉,只保留住药剂里面的抑制成分就可以了。
因为婴幼儿的骨髓干细胞本来就比较活跃,要是再去刺激诱导的话,反倒得不偿失,甚至可能会导致婴幼儿未来发育不良的副作用。
张庭昀不是早就已经知道相关药剂的制作流程了吗,先前一直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为了使得自己的这个发明创造更加的合理,所以特意更改了其中的一些步骤,现在他想成功,自然也就不会失败。
因此,他很快就将他想要的药剂顺利地配置了出来,并且准确无误地进行了相应操作以及检测,与此同时论文也开始着手编撰,准备发表,如果不是还需要一定的药理实验和生物细胞实验数据,去验证填充论文中的数据,估计张庭昀应该会急不可待的赶紧把论文发表。
不过,即便需要药理实验和生物细胞实验等相应实验数据,那也没浪费张庭昀多少时间,反正一个月之后,他就顺利的将那一堆资料和数据全部都整理好,并且编撰进了自己的论文当中,使得他的论文正式成型,如果他这篇论文能顺利发表,那么必然会载入白血病史。
甚至可以称之为白血病治疗方法的另一条医学路,未开拓的路。
但是,论文投稿这种事,并不是说写好了就能随便投的,一般来讲,一篇论文至少会有一个第一作者和一个通讯作者,张庭昀自然是毫无疑问的第一作者,而通讯作者也基本可以认定为是他的导师,因为他的这篇论文需要他导师推荐。
一个新人作者,在没有任何推荐人的情况下,被编辑看中的概率真的是极低的,这跟写手写不一样,写只要写得好,那读者自然就会把写手推到编辑面前,可是论文投稿是先由编辑审核,编辑审核过了之后,才能让读者见到。
这两者流程完全不一样。
所以通讯作者地位很重要。
特别是对新人而言更是如此。
他们需要通讯作者帮他们审阅修改论文,并且推荐一下论文,而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导师的话,谁会没事给他们修改和推荐论文啊。
所以,张庭昀在将自己的论文写好之后,就算他再不愿意,那也得按照流程把论文给他的导师看。
并且请他导师做通讯作者。
……
在张庭昀将他的论文发给他导师三天之后,他的导师王鹤教授才把他叫进办公室,让他坐下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