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的手都有些颤抖了,显然他被这首诗完全击中了内心,感受到了一种直达灵魂的震颤。
在场其他人又何尝不是呢?
好的诗词有海般能量,这能量不分对象,不分识字不识字,懂诗不懂诗,哪怕是终生躬耕田野的农夫,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会被直击心肝,深以为然,文靖安最后那两句正有如此的能量刺中了每个人的内心。
这首诗原本是清代诗人纳兰容若的名作,全诗分上下两阕,每阕四句。
诗名为《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诗曰: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正如很多人只记得这首诗前两句一般,文靖安也只是记得一个大概,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了,生拼硬凑得到了那四句似是而非的七言。
起先他还担心韵律平仄和内容牵强附会等问题,但看到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的反应,他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关。
果然,李碧存提醒王大人道:“县尊大人,作诗者的名字就在后边。”
王大人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把纸张翻了过来!
第65章佳作满堂皆彩众推为魁
众人便都是把目光锁定在纸张的背面。
当“文靖安”三个字又出现在众人眼中——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在场之人只有文靖安能写出这样的诗词了!
因此当确认了作者果然是文靖安之后,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将目光转移到了文靖安身上。
文靖安报以礼貌性的微笑,笑而不语。
王大人和李碧存面面相觑,他们都是诗词行家,如果说文靖安之前那一首《端午》横空出世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嫌疑,是运气好恰巧凑出了那般妙句,那么此时再一首《七夕》则完全洗脱了他的嫌疑,证明了他的实力,一次是凑巧,两次便绝妙,此诗一出,再也没有人可以质疑他的诗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