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聿干脆一挥手点了一大堆下午茶外卖,说:“那就别走了,坐着聊会儿。”
“哇!”一群少年仔大男生夹杂零星的几个女生兴奋得乱喊。
乔聿是真喜欢跟学生待在一起,讲课也好,聊天也行,关于专业他能聊,关于生活、人生、情感各种都可以,在这方面他极通融开放,并且并没什么为人师长的架子。
学生们崇拜他,想了解他,他也想了解这帮少年人。
他们都是从网络上了解的乔聿,公开能查到的那些资料他们都几乎能倒背如流,但近距离接触到,又觉得网上那些空泛的描述都不尽详实。
那一个个奖项和作品、title把乔聿跟他们隔得很远,而眼前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人。
到底是年轻人,拘束了没几分钟,很快就七嘴八舌地问起了问题。
他们很好奇乔聿在国外的经历,求学也好,工作也好,尤其是他参与过的那几个国际知名的大项目。
乔聿挑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桥梁项目跟他们做了简单的讲解,比如一开始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状况,什么样的地理环境,甚至是什么样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这些都是做建工必须了解的背景基础。
他仍然主张在满足技术和实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再尽可能做审美上的创意提升,审美是技术变革的衍生,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切现代化的进步和美学造诣,背后都是技术的不断升级。
就如同工作中他一向也主张,理性是感性的基础。
这些才低年级的学生,不一定能听得懂他讲的关于项目专业上的东西,但有一些基本的理念,乔聿想抓住一切机会传递出去。
做建工的人,安全可靠是首位,做一切的设计,要抓住的都是本质。
何况,真正的美,一定是在某方面达到了“均衡”的结果,即便那些先锋艺术领域,看起来怪诞不羁的艺术作品,也遵循着一些通用的基本原则,是在“美”的范畴内。
但这种想法并不意味着他保守,他跟学生们说:“你们要大胆,尤其在学生时代,要大胆去探索一切你们觉得有可能突破的方面,设计院有各个单项的试验室研究室,你们的所有想法,在经过深度思考和基本的推演之后,都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给院里,在这个阶段,不需要你们有任何思想上的束缚,即便有些想法在初步冒出来的时候,看似荒诞,但不要以感性的经验去做评判,而是去找可以佐证它或推翻它的理由。”
“学术上的突破首先需要思想上的突破,做设计的人专业很重要,各方面的文化吸收也很重要,得让自己是个杂家,电影,音乐,艺术,有空多出去旅行,看看别人的生活,看看古代的建筑,看自然山水,这些都能带给你们灵感,不要只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