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皇祖母喜好清净,况且礼佛注重心境,不为所扰,所以不受到皇祖母诏令,几乎无人前去康慈殿。
在六月中旬的时候,皇祖母的那道懿旨,她从终年礼佛之中抽身出来,说夜间佛祖入梦,心中惶恐之余,觉得之前梧州上书之事,应当重视,谢策一人唯恐左支右绌,所以再诏一人谢允,既是为了以表皇室体恤民情,亦是希望他们兄弟二人同舟共济,互相扶持。
太后常年礼佛,从来都不会干涉前朝内政,但是这懿旨是因夜间普世观音入梦而来,所以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更何况这其中说得也并不无道理,陇邺上下都以孝悌为重,谢东流必然也是其中表率,自然是应允。
顶多就是有人心中暗自嘀咕,这太后怎么常年对着佛龛,对于前朝事务还知晓得这么迅速,不过这也就是顶多在心中暗自思忖,成不了什么气候就是。
这道懿旨来得正合谢妧的意愿,这件事她原本想要自己进宫去找父皇,但是那日景佑陵下朝以后就和自己说到已经决定好了赈灾人员,其中就是她一直所想的谢策和谢允两人一同前往。
她曾经以为这道懿旨是谢允所求,甚至还觉得谢允是不是和她一样知晓后来的一切。
但是后来看谢允的样子,也是当真并不知情。
谢妧虽然之前觉得景佑陵或许也是知道这一切,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事情和他看似毫不相干,就像是皇祖母下的这道懿旨,所以终究还是没有过多猜疑。
毕竟她在之前以为,这道懿旨应当是谢允所求。
就是因为这样,她那时虽然心中有点儿怀疑,甚至于在梧州的时候也问道他如何未卜先知——
到底也并未觉得景佑陵知晓后来的一切。
景佑陵所言滴水不漏,再加上她那时候也只是略有怀疑,所以到了最后还是将这事搁置了下来。
而现在若是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前去见皇祖母的人变成了景佑陵,那么这道懿旨,就应当是景佑陵所求,他预知了梧州水患不只是水患,这样的大费周章,根本不可能是单单能用《国史》能讲得通的。
他向来守礼端方,怎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推断大费周章般去求到太后面前,甚至是略过了父皇。
只因为景佑陵知道,父皇下旨尚且会引来争论,而若是皇祖母在这个关节下旨的话,必然是无可置喙。
这桩桩件件,根本就是筹划以后而为。
现在乌使随口说的一句话,也倏地让她想到了那天——
至此所有的不解和困惑都将迎刃而解,那些她以为顺利到不敢置信的过程,根本就不是因为她一个人而改变,而是其中都有景佑陵出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