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这件事的起因摆在这里,孩子治病,最需要的就是钱。
“基金的事,暂时放在一边,这个缺口不能轻易打开。”宋幼湘对此持保留意见。
凡事涉及到钱,都会变得敏感。
她暂时还不会把事情复杂化,且现在筹集款项也不太容易,有钱的毕竟是少数。
宋幼湘把现实的问题摆出来,大家纷纷沉默。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
这次会议确定大部分事情后,有具体人员负责,工作便先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很快就有知青发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知青信息交流互助会成立的通告。
通告上明确写明,是知青自行组建的民间组织,旨在帮助生活困难,想要寻求改变的知青。
有知青对此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一盘散沙,很快会昙花一现。
也有知青对此持观望态度,能组建起来最后,组建不起来也没有什么损失。
还有很大一部分,对此非常激动。
通告末尾留了组织地址,很快信件便如雪花一般飞往京市。
牛头山公社那边,组织起来写信的知青早就收到了宋幼湘的回信,宋幼湘建议他们去南方看看。
除此之外,回信还附了她从先前回信中汇总的一些,经过考证的工作和学习机会。
现在再看到报纸上的通告,大家就激动得想要落泪。
与此同时,宋幼湘的汇款单也由江兴文亲自送到了医院。
“慧茹,我就说跟宋厂长写信是有用的。”有知青高兴地拿着报纸到医院来。
“你看到没,电器厂有招工,我打算去试一试。”知青指着离她们最近的招工单位,有些激动地道。
如果招工不过,那她就去学一门技术。
宋幼湘在回信上说了,学一门过硬的技术,走到哪里都有挣口饭吃。
他们不如老三届,知识功底扎实,他们后面这些知青,学校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每天不是学农就是学工,没正经上过什么课。
所以不管是招工还是参加高考,都很吃亏。
“妈妈,你也去。”病床上的小孩子握住妈妈的手,细声细气地说。
现在镇上的干部伯伯替妈妈撑腰,爸爸和奶奶不敢再拦着妈妈离婚了。
刘慧茹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嗯,妈妈也去,妈妈赚钱给我们冬冬读书,考大学。”
婆家人认为女孩子没必要读太多书,念个小学能识字会写自己的名就差不多了。
等小的大了,姐弟俩一起上学,正好姐姐还能带弟弟。
可两个孩子差了六岁,怎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