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幼湘飞快讲好价付好款,拨开人挤过去。
崔冬麦一个人在街上茫然地走着,看着姜沪生立马就过来了,姜大哥是个好人,她求求情,他肯定会大人不计小人过的。
结果还没来得及多说两句,她就看见了宋幼湘。
崔冬麦有些怕宋幼湘,第一时间松了手,害怕得想走,却咬着牙死死地站在了那里。
“行行好吧,行行好吧……”老年叫花子虚虚地握着车龙头,浑浊的双眼刻在满是愁苦的脸上,小声地乞讨着。
姜沪生摆脱了崔冬麦,下意识就摸向了口袋。
回京市后,他就坚持把手里的钱交给了师母,充作治疗和生活费用。
与此同时,他也并没有完全放弃靠知识赚钱。
姜沪生以前就有通过写文章赚取稿费的经历,在农场后期被打压,现在回到了京市,在病情好转后,又重新拿起了笔。
这时候诗歌文化盛行,姜沪生心里有太多的情感要抒发,他的文章和诗歌除了最开始几篇被退稿后,后面多有录用。
稿费基本都上缴给了师母,他只留个几毛钱在身上,主要是平时给安宁买糖吃的。
“刚刚被她拽了一下,不小心碰到了那个孩子。”姜沪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跟宋幼湘解释。
宋幼湘侧了侧身,果然看到老叫花子身后还站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子,七八岁大的样子,虽然脏,但看上去虎头虎脑的。
看到宋幼湘看他,他也不怕,吮吸着自己的手指,黑亮的眼睛天真又好奇地跟宋幼湘对视。
“行行好吧,给我们爷孙一些吃的吧……”叫花子没注意到姜沪生的动作,他眼巴巴地看着车后的竹篓,目光里满是渴望。
那里头装的是年货。
宋幼湘看了眼挨着老人旁边站着的小男孩,爽朗一笑,“行,您把袋子打开,我给您装点米和吃的。”
叫花子是书面语言,江省那边还有另外的方言,叫讨米的。
果然听到有米,老人浑浊的眼睛都亮了亮。
宋幼湘给捧了好几大捧大米,又把刚刚买的干枣杮饼捡了些一起放进去。
老人弓着腰,嘴里念念有词,后面还说了几句吉祥话,因为带着口音,念得又太快,宋幼湘没听太清,只听清了一句好人有好报。
讨到米和吃的,老人就牵着孩子走了。
“他说老家穷得没饭吃了,没办法才出来讨米的。”姜沪生轻声解释,“我们农场有他们老家那边的人,我能听懂他的话。”
宋幼湘点了点头,把窗花剪纸压在后面的竹篓上,自己走在一边看着。
人有点多,也要防着有人顺手牵羊。
去年到今年,国家决心大,各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也确实有个别地区经济得到很大改善,但贫穷依然是现今社会的主基调。
现在新时期朦胧诗文化盛行,有被压抑多年的原因,也有沉睡麻木的人们醒来,感受到贫穷的疼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