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翰是个聪明人,或许存有几分私心,却也是有真才实学的。
理学之所以在后期饱受诟病,正是因为理学独大,官方思想,显赫的同时也逐渐腐朽。
圣人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样适用于理学。
当一种思想无法从外界汲取新鲜营养后,就不免走向灭亡。
叶敛一直隐隐绰绰有些想法,无论是召集墨家门人,还是搜寻农家等百家,都有这种意思。
经过钟离熙的提醒,叶敛越发清晰。
“大周的学宫就建在大兴府如何?”叶敛道。
等两都并立,学宫恰好也可以收拢人心。
钟离熙自然没有意见。
叶敛道,“学宫一事是你的主意,就由你来命名。”
钟离熙想了一瞬,“复鸣学宫,如何?”
意在鼓励诸子发声,光复百家争鸣的盛景。
“好,那便是复鸣学宫。”叶敛抚掌定下。
国子监教弟子。
复鸣学宫培养师长。
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说到大兴府,就不得不提迁都。
迁都一事进展并不顺利。
几位重臣勉强同意并立两都,却无法接受常驻大兴府。
“大兴府改名大都,日后便是朝廷常在地。”叶敛坚持道。
他大费周章营造新都,为的正是将朝廷中心迁往幽州。
防止内轻外重或内重外轻的局面。
将朝廷留在汴梁,他迁都的意义何在。
平白两地奔波,劳民伤财不成。
叶敛甚至有些后悔,早知道他便先斩后奏。
他原本就打算借避暑之机迁都,等朝廷到大兴府,再提常驻一事。
反正都到了,他这个皇帝不走就是了。
耍赖这件事叶敛驾轻就熟。
不过,经过钟相和钟离熙两人的劝说,叶敛遗憾放弃了这个想法。
于是本该出现在大兴府的场面提前出现。
“朝廷常驻大兴府,汴梁都城名存实亡,陛下三思,不必急于一时。”
几位重臣也是丝毫不让。
他们的忠心天地可鉴。
陛下和朝廷都跑到大兴府,汴梁只剩一个空壳,能骗得过谁。
做官做到朝廷重臣,他们可不是容易哄骗之人。
陛下明显是要弃汴梁,几位重臣心知无法阻拦,却依旧要提前表明态度。
如此操之过急,万一汴梁生变,他们可不愿承担责任。
陛下不在意身后名,他们在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私心。
叶敛不在意他们的小心思,却厌烦了所谓的圆滑。
这些人若是直说,叶敛反而会赞叹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