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話要說:過場戲……不好寫也不好看,擦汗。伴隨著清和九年元旦第一縷曙光而來的,乃是長城關隘被北寇擊破的噩耗,而且驚人的是:這回被擊破的卻既不是一直在苦苦捱持的居庸關,也不是一直受到騷擾不敢放鬆的密雲關,而是京城根本不曾放在心上的山海關——東面這座關隘正是俞殷聯軍來襲的突破口,進入關內後,仍然留業已歸降殷螭的原守將王可安把關,並且還留下一部分jīng兵協守,保證俞殷二軍的退路不失。因為這樣的qíng況,所以朝廷固然對這座雄關有失防範,連殷螭也覺得那裡是根本不會有失的,卻不料首先被破的,竟是決計想不到的這一處要隘。
理由卻實是簡單:王可安能被殷螭遊說反水,那麼也就能夠被俞汝成暗中策動,於是也就未嘗不會出賣國朝利益給外族。何況在如今南北分裂的局勢下,在京師無援岌岌可危的qíng況下,自保也罷,想趁亂分一杯羹也罷,應形勢而生的想頭,都會成為滋生野心、促使變節的大好緣由。
京城並非不曾面臨過長城被破、兵臨城下的危急處境,前幾回被破的還是直隸、山西的關口,鐵騎倏忽便長驅直入,這回首先被破的山海關卻挨在渤海邊,敵軍縱使直線過來也要好幾日工夫,京中本不該如此慌亂。但分裂、無援、離心,這座城池在被困之前已經充滿了孤危不安之感,何況鐵騎已入,很快就要抵達城下來圍困?林鳳致冒著大雪從城樓趕入宮中的時候,所聽聞的便是一片悲涼哀鳴,連兵部尚書章守成都是臉色灰白,請罪之餘,連聲催促太后立即率六宮起駕趕往天津衛,到海上去躲避,不然萬一京城有個閃失,宮眷蒙rǔ,豈非連國朝體面都沒有了?
劉後到底已經歷過一回圍城,當此時竟是比大臣們都鎮定,在垂簾之後聲音沉著:“清和四年qíng勢更緊,哀家都不曾離去,這時又何必走?難道先生們要哀家棄了京城?”章守成急道:“太后貞義可風,臣等不勝景仰!然眼下遷宮,並非棄城,也決計不是南下,只是暫請鸞駕移於海上,免受驚恐……”劉後道:“海路也是風波不定,驚恐到處都要受的——哀家反正是未亡之人,走與不走都是一樣,太傅以為如何?”
林鳳致正從殿外入來,首先便是厲聲駁斥章守成:“章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已是人心渙散,若是遷宮,一發不可收拾!”戶部尚書杜燮自免稅提案通過之後與林鳳致一派頗是結了嫌隙,但這時卻贊同起林太傅的言語來,也堅決反對遷宮避難:“太后所言甚是,清和四年難道不是比眼下更為緊急?那時連陛下都在京中,也未遷出,終究有驚無險!想我聖朝列代陵寢之所,赫赫英靈保佑……”章守成道:“四年那回,最終賴得各路勤王軍來援,京城才終究固守未失,如今……”
如今這qíng勢指望勤王軍來援,只怕難之極矣,因為北寇南下多日,各地如若有意救援,早在關隘血戰之際便來了,遲遲不來,足見各地守軍都在觀望,要看南北兩京最終誰是正主。這個時候最能盼望的,反而是南京方面出師來援——從南到北自然不是那麼容易過來,真正趕到只怕也遠水不解近渴,但南京若是出師,便是擺明態度,就近的勤王軍才敢出動,京城才有捱持下去的信心。
然而南北兩京分裂如此,互相攻擊如此,小皇帝亦是qíng況不明,未知他還能掌到幾分權力,還能否壓服南京朝臣?正如林鳳致在劉後面前說過的,遷都派認為定都南京有無數好處,惟獨不好的一件就是棄北京於外族,所以南京朝廷將遷都變成事實的時候,未必還顧念這塊土地。
因此,後宮萬萬不能棄走——南京群臣或許不在乎這裡的土地與百姓,更不會樂意來救把他們罵作亂臣賊子的北京官員,但太后見在,宗廟見在,皇陵見在,小皇帝到底持有道德的利器,用以壓服、遏制、與周旋,只要他還能穩住陣腳,別再大出昏招,愈想掌握主動權卻愈是背道而馳!
決不遷宮,其實未必不是正如南京群臣所斥罵的那樣,以太后等人為質,劫持朝廷守住京城——或者說,以太后等人為賭注,賭一個保全與勝利的可能。
首輔葉德明也不贊成後宮遷向海上躲避,但對於林鳳致等人這樣狠決的主張,卻還是不免心驚膽戰的,退出宮門時禁不住一聲長嘆:“公等……莫不是要做寇萊公?”林鳳致正色道:“國家只患無寇準,何計其他?”
北宋寇準封萊國公,在遼兵大舉南侵時力排眾議,阻止宋真宗南遷西幸避難,並勸說其渡河親征,終於結成“澶淵之盟”,然而勝利後卻被jian臣攻擊,說他不許皇帝避難而力勸親征,乃是拿君王來做孤注一擲,博得自己忠義護國之美名。這樣的譖害正打中越想越後怕的皇帝心裡,於是寇準到底遭到貶謫。此刻林鳳致等人堅決反對太后遷宮,絕對也逃不了“孤注一擲”的評語,葉德明這持重老臣不覺心有慄慄。
不僅是文臣中有人建議太后立即遷宮避難,就連武將也持同樣看法,當日下午劉秉忠便親至宮門,奏請太后移駕天津衛暫避。劉後已經堅定了主張,命人出來直接拒絕:“若是將軍都不能堅信守住京城,百姓復有何恃?遷宮之言,休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