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傳出去,對這些要面子大過天的士人來說,真是比殺了他們還難受。
詩怡不禁想象那個畫面……咦惹。
看不出來啊,小謝還有這麼的一面,原來他在她面前是白湯圓,轉身後就會切開芝麻餡。
這兩項「反腐」行動都為詩怡籌措到了大量資金,她照樣是半點沒留,全都交給了阿爹。
顧朗很滿意:「可以在大興城之外建學堂,慢慢擴大新知識的輻射範圍了。」
教育,始終是顧朗最在意的事情之一,這是百年基業,越早打基礎越好。
只有培養出足夠多掌握新知識的學生,他再改革科舉,開新科才有意義,不然試卷出了給誰做?
指望科舉能撈到民間奇人異士的效率太低,還不如張貼皇榜,高薪聘他們來當夫子更快。
反正能來公益學堂上課的都是底層百姓,是不是教四書五經,那些世家大族也不關心。
詩怡問:「不用再多投資開幾個工坊嗎?」
即使是在天子腳下的大興城,百姓生活得也不算富足,更別說城外的鄉村,以及其他地方。
他們開工坊,與其說是為了生產商品,最開始其實是「以工代賑」的成分更多些。
顧朗:「工坊一直在開,以大興城為中心點向外擴張,只是不需要再額外追加投資,產生的利潤足夠支撐新工坊的開設了。」
這才是良性迴圈,工坊早晚要實現自負盈虧,不能一直依靠皇帝私庫輸血。
在顧朗的計劃里,戶部是他必須要清理的地方,工坊的規模擴大後,肯定要轉化為正式國營資產,源源不斷產生的巨大利潤是他的改革資金,不是留給他們貪污的。
他寫下幾個關鍵位置預備役官員的名字,嘆息著人才還是不夠多啊,不能一口氣來個大換血。
他和詩怡說:「你收人才時,除了看潛力,也要多看現在的實力。沈茝和謝時序的培養期都太長了,都沒有立刻能走馬上任的。」
詩怡:……
合適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啊,難道她還能在路上隨隨便便撿到?
她撇撇嘴:「都怪天佑帝的眼光太差,讓庸者上位,賢者明珠蒙塵。」
「說起來,柴三郎和寧六郎都是天佑帝給挑的駙馬。柴三郎涼了,那寧六呢?」
顧朗糾正道:「不是天佑帝挑的,是賢妃和貴妃暗示,他看著家境過得去就給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