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壟斷的大環境下,這些權貴對他們的後代還是很有信心的,畢竟教育資源的投入傾斜已經決定了不同的起跑線。
如果連初選都過不了,那還是在家裡蹲著吧,別出來丟人現眼了。
至於說不準行卷什麼的……換個叫法就是了,以鄴朝的基層管理執行力,皇帝還能對他們的一言一行瞭若指掌嗎?
詩怡很想說有個機構叫錦衣衛,但考慮到這和他們的發展路線不匹配,也就沒提這事。
科舉糊名問題是個很不錯的幌子,有它吸走絕大部分火力,吏員考試的進行就變得無比順利。
詩怡曾提出過,像現代公務員考試那樣按工作崗位進行排名,但顧朗表示不行。
鄴朝又沒有網際網路,不同階層間的資訊差實在太嚴重了。即使是在建元書院學習過的孩子,對鄴朝各個機構的具體官職都是一頭霧水,更別說其他社會人士。
所以,還是得讓他們先統一考試,選出擬錄取的人數後,再給入圍者培訓崗位知識,叫他們知道各個部門是做什麼的,然後才是按崗位的面試環節。
之後涉及到的調劑、補錄等等,也得按部就班推進科普。第一屆考試肯定會發現很多問題,他們需要充足的耐心,去逐個克服,事後復盤。
筆試環節是不會對外公布排名的,但詩怡還是掌握了內部資料。
不出所料,顧書接近滿分。這種文科主觀類題目,扣一點分也是在所難免的嘛。
本次招收吏員的機構不算多,三省六部一個都沒有——這裡但凡能空出一個缺,就有大把世家盯著。
當然了,他們的直系子弟肯定不能去做小吏的活,但可以安插沒落的旁系,或者家中體面下人的親戚,也算是一種施恩籠絡人心的手段。
沒關係,顧朗也沒想過用吏員去控制某個機構,那不現實。他只點了九寺和京兆府的差役空缺,既有中央機構,也有地方機關。
詩怡還以為顧書會報司農寺的崗位,在中央機構里,也就它和商業交易沾邊,但顧書報的是京兆府下的西市署。
顧名思義,這是西市的管理部門,權責範圍類似於現代的工商局和物價局,負責物價穩定、交易公平,買賣見證等。
如果西市消費者不相信賣家的私秤,可以拿到西市署的公秤上來稱重。如果私秤確有問題,則西市署的官員會對商家進行處罰。
比起管理西市的另一個部門,負責朝廷採買的平淮署,西市署的活又累又沒油水,還很容易得罪人。
別看西市的物價比不上東市,是「平民購物聖地」,但能在國都CBD置辦商鋪的人,錢權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