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生產隊跟其他地界不同,又細分成了農業隊和漁業隊。這農業隊的自然是下地幹活,如今是農忙時節,農業隊的人連軸轉,實在是忙不過來了,還會撥漁業隊的過去幫忙。當然,漁業隊該出海捕魚的還是得出海,只是剩下些老弱婦孺,留下來曬魚補網。
劉秀紅娘家婆家都是漁業隊的,不會農業隊的活兒,就算眼饞那頭的高工分,她也只能往曬漁場去。好在,補漁網這活兒她熟,好好干賺的工分勉強也夠養活自己和倆孩子了。
八十年代初期的小漁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日子過得不說有多好,起碼比前些年可要好上太多了。尤其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最近兩年還多了來漁村收魚的個體戶,以前那些投機倒把的活兒也變成合法的了,倒是讓小漁村的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來。
眼瞅著曬漁場近在眼前,劉秀紅調整了一下背帶,讓小兒子趴得舒服一些,大步流星的往前頭走去。
作者有話要說:
開新書啦!
求收藏=3=
第002章
曬漁場算是整個生產隊裡難得的大塊地兒,這也是因為他們這兒的地少得可憐,稍微好點兒的都開墾做了農田,就連山地也滿是紅薯土豆。
偏曬漁場是省不了的,天氣好時成排成排的曬魚,邊角處就織網補網,以前開大會時,也會臨時徵用一下,等地里的收成都上來了還要兼做曬糧的地兒。
這會兒,半個曬漁場都被騰空了,算算日子,地里的糧食也該收上來了。此時的曬漁場裡,只有零星幾個人站在角落裡,等著婦女主任發活兒。
劉秀紅過去時,明顯的感覺到那幾人往自己身上多瞧了兩眼,她也沒說什麼,只低著頭上前,說要領織網的活兒。
補漁網明顯要輕鬆很多,但工分也低,干半天才得三個工分。織漁網就不同了,是按照多少網眼多長尺寸來算,幹得好就拿得多,當然要是磨洋工的話,怕是還不如補漁網的。
「行吧,自己去拿尼龍繩。」婦女主任看了她一眼,在手裡的本子上劃拉了兩下,指了指旁邊。
劉秀紅依言領了材料,隨便尋了個空地,放下板凳就開始做活兒。這織漁網也是有技巧的,一手竹片一手梭子,不熟練的人怕是得低頭凝神細看著,可干熟了的人卻是動作靈巧的穿梭引線,輕輕一挑一勾,再打個轉兒,一穿一拉,重複個兩遍後,一個網眼就織成了。
可就算是熟練工,終日低頭做著活兒,時間久了也受不住,這又不像補漁網那樣,可以趁著找破損洞眼的機會,活動下筋骨,同周遭的人稍微聊幾句。
她在這邊已經埋頭幹上了,其他人卻是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