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這樣的想法,劉母倒是比她那急性子的大閨女劉帥紅淡定多了,一面掰著手指頭算日子,一面還能仔細盤算到時候該怎麼勸小閨女。
末了,她還叮囑家裡的兩個兒媳婦。
「老大媳婦、老二媳婦,等過中秋時,秀紅帶孩子過來了,你倆可得幫襯我一把。勸人的事兒就不用你們操心了,你們就把倆孩子哄過去,好叫我單獨跟秀紅說說話。我到底是她媽,她心裡是個啥想法,總該同我偷偷底。」
「秀紅這孩子啊,打小看著是性子柔順的,可實際上就是個倔驢脾氣。我就想著,先一步步來,哄著她鬆了口,再慢慢叫她把孩子送回她老婆婆那兒去。回頭等她心裡好受些了,再問問她想找個啥樣兒的。」
「我琢磨著,上回找了漁業隊的,這回找農業隊的也成啊。日子是沒咱們過得好,可最起碼沒風險啊!」
像他們這樣的漁業隊和農業隊並存的生產隊,哪怕沒有明著說,但其實暗地裡卻是魏晉分明的。
通常情況下,兩邊是很少通婚的,漁民的孩子跟漁民的孩子通婚,農民的亦如此。倒也談不上是誰嫌棄誰,而是因為會的活兒不同。
劉家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家裡人各個都會織網補網,也擅長做一些熏魚醃魚,殺魚剝蝦也熟練得很。劉家三姐妹嫁的也全都是漁民,只因她們從小到大就沒學過丁點兒農活,甚至連養雞餵鴨都沒接觸過。
反觀農家也是如此。
因此,兩邊極少有結親的,很多人家寧可將女兒嫁到更偏遠的小漁村去,也不會嫁給同村的農家。窮是一方面,這活兒樣樣不會,嫁人後還要從頭學起,圖什麼呢?
不過,事有例外,哪怕概率再小,還是會發生的不是嗎?
劉母盤算來盤算去,琢磨著讓小閨女改嫁給農家也不錯的。最好是找那種家裡壯勞力多的人家,橫豎她小閨女家務活兒還是拿得出手的,養雞餵鴨瞧著也不算難。只要別讓干地里的苦活累活,哪怕日子過得不如從前,也還算湊合。
「你們覺得咋樣啊?」劉母琢磨了半晌,又跟兒媳婦們討主意。
「媽,我倒是覺得,這事兒還是要問問秀紅。她到底不是十來歲的小姑娘了,心裡有主見呢。不過我認為,嫁到咱們隊上不錯,起碼離得近了,多少有個照應。」
「對對,這次不能叫她嫁遠了,尤其不能讓她在東海漁業隊裡找了。媽你想想,她要是留在那頭,離她前婆家也太近了,倆孩子日日在她跟前晃著,你說她這日子能過得安心?回頭找的那家心裡也不舒坦呢。」
劉母邊聽邊點頭:「是這個理兒。」
道理是這樣的,可誰也沒規定人一定要跟著理兒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