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淮自上了專業課又看了些書後,自然對此有些研究,也知道這生產各方面,都在提高效率產能,機器同樣需要升級。
這點上,問到在廠里上班的張承澤,兩人聊起來在想法上不謀而合,一個理論派和一個實踐派,遠程展開了一場合作。
林淮是對此感興趣,剛好又有資源可詢問的,張承澤就更簡單了,他家裡是那樣的困難,是不能只盯著那點死工資了。
現實是不允許張承澤立刻辭了工作,出去闖蕩,那就得從工作上突破了,要能幫廠里做出點成績,還能不給他個先進麼?
和林淮聊過幾次後,張承澤覺得行得通,便和廠里打了份詳細的報告,裡面理論依據都有,就是想要調試下機器看數據。
張承澤進廠這麼幾年,也算是廠里的老師傅了,技術絕對是過硬沒話說,這會兒有想法要為廠里做貢獻了,沒理由拒絕。
不過是平日的生產不能停,畢竟廠里還指著這點效益,絕不能斷掉了,張承澤當然明白這點,都是下班後來調數據記錄。
忙活了好長時間,也就是之前阮嬌嬌話劇結束了,見林淮跑二手市場淘了好些小零件,最後和張承澤一起搗鼓出的結果。
當然,就是憑藉兩個這樣漫長的交流過程,想要有個突出性的進展是不大可能了,要不人家專業機械廠都不用吃飯了麼?
但是就廠里來說,那產能只提高零點幾的百分點,量大了的累計,效果確實就不一樣了,給張承澤也發了獎金以示鼓勵。
從這事上,兩人不約而同的看到背後或許還有更大的空間,加上國民經濟的調整改革,走向更合理方向,看到了機會。
自上而下的改革,切實到每個人身上要看到變化,還需要時間來醞釀出結果,最直接的是各國營廠的內部各方面的整頓。
林淮和張承澤兩人,還有其他幾個朋友一起,看中了這一點,便是湊錢出力出技術,從小的開始做起,再到這次一大票。
「那你們,這個乾的還挺雜的啊?」
阮嬌嬌聽來有些糊塗,幾人像是合夥做起了維修工的活兒,可遇到合適的,又出錢收購了舊貨,修一修又二手轉賣出去。
像樣的一個店鋪都是沒有,就是二手市場的擺攤都不見一個,幾人全是下班當學空閒的做這些了,全憑口碑有人找來了。
也是,阮嬌嬌想了想現在民用拿給他們來維修的,幾乎是沒什麼東西,自行車、縫紉機那是能用很久,修也賺不到多少。
而手錶、電視機這些貴的,又不普遍,誰家結婚能有這兩樣不是大新聞呢,林淮他們看中的各個廠的大方還挺有眼光的。
大機械類說升級要換新,肯定很多廠里是捨不得了,可效益提不上來也是問題,所以,他們這能調試能收購的確實不錯。
「……」
林淮其實也沒想到,最後是走到了這一步,這次能賺到錢,每個人還分了不少,也是抓住了時機了,想到當時不由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