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正前腳剛走,場面就熱鬧起來了。
「周氏也太霸道了,這稻穀還在地里沒收呢,他們倒好,連我們賣糧的事都管上了!」
吳姓一個青年話音剛落,一直鞋子朝他飛來,鞋底狠狠地拍在他臉上,印出一個泥印子。
一個花白鬍子的老頭子跳著腳在罵,「你倒是能一個給我們看看,成天說話酸了吧唧的,給吳氏帶來啥好處了?你要是老頭子的親孫子,老頭子能一腳將你從這裡踹到西山腳下你信不信?」
青年深感窒息,自己雖然不是他親孫子,卻也是他侄侄侄孫子啊。他就是看不慣周氏壓在他們吳氏頭上嘛,他這為的是誰啊,委屈!
旁邊的族人勸道:
「四太公,你先別著急訓人,正事要緊。」
「對啊,今兒我們可是瞧得真真的,也聽得真真的,永善爺爺那片菊花賣出了多少錢不知道,但那五百斤稻穀光是穀子就賣到了一塊錢一斤,而且還是生的不是乾的。」那稻穀說是晾曬了一下午,但一下午能晾乾多少水分?和生的也差不離了。
說話的人聲音高亢,滿心都是激動。
一塊錢一斤的穀子,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今年他們的稻穀比預計的要增值五六倍。
周氏那邊有路子,周永正親自來交待那番話,這明顯是要帶他們賺錢的預兆啊。別說此時周氏那邊只是過來約定讓他們別胡亂低價賣糧,就是讓他們去干點啥事,他們也願意啊。
吳氏這邊,大伙兒七嘴八舌地發表著意見,最終由他們的老太爺四太公拍板,今冬的稻穀全都不許賣,且看看形勢再說。
大興村剛割下來的生稻穀賣到了一塊一斤的高價的事傳遍了附近幾個村子,不少人專程跑來看了個稀奇,親眼目睹了大興村的稻穀確實比他們那的高產,又聽大興村當地人就著考察團的事唏噓了一波後才帶著羨慕嫉妒恨的心情回去了。
至於有些與大興村村民有舊或者攀親帶故的,都叮嚀了在大興村的親朋幫他們留點種子,他們來年拿來育秧。
試想,能增產的水稻品種,誰不想呢。
甚至省里報社記者知道後扛著相機跑來了大興村,對著一片片金黃的稻穀拍了又拍,甚至她永正叔作為村長都出鏡了,次日就在本省的報紙報導了。
省報給了一個正面的A4頁紙報導,大興村取得的成績也算是對土地承包政策的一個良好結果的反應,加之大興村的菊花、稻穀兩項農產品能出口島國,亦是一件極為讓本省長臉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