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實事求是的說,賢太妃家世要比太后好, 齊君佑又是名聲在外之人,總得來說當年賢太妃是高太后一頭的。
景帝那時沉迷丹藥, 後宮新人跟韭菜似的,一茬一茬的換。也不是沒有人上奏讓景帝立太子,以穩定國本。
第一次景帝還給點面子直接駁回,第二次便直接在朝堂盛怒, 問文武百官是不是沒死之前都想著把爵位官位傳下去?
群臣哪敢吭聲, 誰家沒本難念的經, 尤其是那些有爵位的,爵位按說應該傳給嫡長子,可總有這樣那樣的事讓他們無法立刻做出選擇。
於是景帝便輕蔑的把群臣嘲諷了一通, 大意無非是你們自家後院的事都管理不好, 還想管到老子頭上, 簡直是找死。
當然言語沒有這通俗直白, 要委婉一些。
最後為了安撫眾人, 景帝承諾,若是朝堂百官有爵位之人都把家事處理好了,那他就立太子。要是他們做不到,就留著舌頭不要管別人家的事。
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明知道景帝這是歪理,朝臣們心裡憋屈的很,但立太子之事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後宮前朝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大皇子齊君宴生母有罪,被廢黜皇后之位,母族幾乎被斬,也連累到了他。
齊君宴若想登上帝位,需要強有力的外家支持。
好在齊君宴即便不是嫡長子,他還占了個皇長子的身份,若真支持他的人也有名頭。
只是從皇帝賜婚可以看出,他沒戲。
二皇子齊君佑是朝臣最看好的,無論是相貌品性家世親事他都占據很大優勢。
三皇子齊君慕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除了長相比較好,特別突出能讓人記在心裡的優點沒有。
至於四皇子齊君灼,身上流淌異族之血,想要繼承大齊的皇位,用腳指頭
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賢太妃和太后心裡也明白這些,太后自然不願落下風,但當時實力又真的比不過賢太妃,心裡暗自不舒服了很久。
不過太后心裡想的透徹,就算是落了下風,該爭的還是要爭。
齊君慕生在皇家,不爭就沒有了退路。對林家,對所有人支持他們的人都沒有退路。
再者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他們勢力一般,未來可說不準。
那時無論朝堂還是後宮,所有人都覺得景帝死後,無論是誰上位肯定會經過一場血風腥雨。
景帝很年輕,眾人以為景帝會活很長時間,他們還有很長時間做準備。結果,景帝突然死了。
眾人剛反過神,各自準備糾集人馬大戰一場時,景帝遺詔被人拿了出來。上面親筆所寫,他死後齊君慕繼承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