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要用,這個不需要。」烏羅搖搖頭,他一直糾結於蠶絲能拿來做什麼,卻忽略了蠶絲可以發展出什麼工具。
原始人為了衣物發明了陶紡輪,其實說白了就是紡錘的一種,通常情況下人們認識的紡錘都是肚大兩頭尖,如同梭子一般的東西。這並不需要烏羅去找資料,本身就是非常簡單的東西,他當初看歷史紀錄片的時候,旁白詳細地提過構造。
畢竟這玩意是真的簡單,且款式多種多樣,道理卻都差不多。
紡錘由兩個部分組成,後來發展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陶紡輪、杆、還有一個s型掛鉤。
哪怕撇掉最後那個掛鉤,只需要個燒餅型的陶紡輪,一把簡單的紡錘都能直接成型。
而且這個陶紡輪用石頭或者陶都可以製作,只要中間留出能夠容納木棍的孔洞就足夠了。
所謂亂麻亂麻,心亂如麻,說得就是麻的纖維剝離之後會亂糟糟地團成一塊,單用手去搓捻,極耗費力氣跟時間,孕婦們手上的水泡跟緩慢的進度就是證明。
紡錘的構造固然簡單,不過做出來後能她們省許多力氣。女人們壓根不必上手去搓,只需要在紡線時一手拉住散亂的藤麻纖維,將其纏繞在紡錘杆上方,然後用另一手轉動懸空的紡錘,這玩意自然會旋轉起來,將麻搓揉牽捻,輕輕鬆鬆纏成一股成型的繩線。
跟玩小陀螺似的。
而且這東西極小巧,並不太占地方,女人們去採集時大可將藤放在簍子裡,在路上搓一段時間的繩子,估計等走到林子裡,一截繩子也就完成了。
東西還沒有造出來,烏羅就已經想到了一整支流水生產線,他既有了想法,那自然是片刻都不遲疑,立刻開始準備。
不過在挑選石頭還是陶的時候,烏羅稍稍猶豫了片刻。
紡輪的薄厚會影響到繩子本身的質量,較厚些的便會紡出較粗的繩子,而較薄些的線便更細更均勻。
在這方面,石頭不如陶易於塑形打磨,最後烏羅還是選擇了陶,畢竟陶紡輪陶紡輪,要尊重歷史走向。
總共燒了五個陶紡輪,從采泥到烤乾再到燒制總共只花了三個小時。
烏羅倒不是想一人分一個,純粹是怕燒壞了浪費時間,多燒幾個比較保險,要是全好的,那就是多多益善,要是真壞了,也總得留哪怕一個全屍給他。
孕婦們對烏羅要搗鼓什麼有點好奇,她們還赤著腳,昨晚上編的草鞋都給了今天出去找食物的人了。這雖然是合理的安排,但大家對新鮮事物到底存在著追逐心理,因此都在期待烏羅會有什麼新東西拿出來。
這次可是她們先能用了。
只是好奇歸好奇,又不能放下手頭的工作,孕婦們仍舊在努力而刻苦地緩慢衝著進度。不過隨著繩子越來越長,首領的實驗也在其中得出了新的結論,麻之中要是加入蠶線,繩子便會變得更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