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動工的就是村裡的小學,孩子還在破房子裡讀書,桌椅板凳殘破不全。剩餘的除了設備都有人去做,他們只需要拿錢。
劉興國帳上的錢幾乎全部帶來了,那些只夠修路和建學校,建廠房的。大頭購買設備的錢還是要動他們的全部家當。即使全部怕是都不夠,他們要的是最先進的設備,美國人英國人都不會給。還是要從德國義大利進。
「後不後悔?我們又變成窮光蛋了」鍾正雄問冰蘭。
「沒什麼後悔的,大不了我們從頭開始,何況我們賺了廠子。」
「是,我只恨自己太窮了,能做的事太少」
「去看看姥姥吧,還有上海的姥姥」這邊的姥姥是冰蘭的,上海鍾正雄姥姥家也要去看。他們到董鳳榮那邊的時候劉興國已經走了,劉憶青帶著表弟跑出去拍照了。
夫妻拜訪了冰蘭父親那邊和姥姥那邊。劉興國和董鳳榮手裡沒那麼多錢,也辦不了那麼多事。還是二姑爺給的一筆錢。董鳳榮以劉兆新的名義給村里修了一條路和蓋一所小學。董鳳榮留下陪老娘,老娘已經到了風燭殘年,能陪就多陪陪。
上海的姥姥家還在弄堂住,鍾正雄給的錢只是讓他們住房稍微得到改善。
為啥不去浦東住?以後那邊才是發展重點啊,但是老上海人覺得他們這邊才是上海,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那邊就是郊區。一家人在上海留了沒幾天就要離開,他們要帶著紡織廠的技術人員去德國訂購織布機、印染提花機等。
好在不是全款付清,這給兩人一個喘息的時間。台灣廠子的收益幾乎全部投入到青島這邊。像他們一樣做的並不少。簽下合同的很多,雖然最後落到實處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總之有人在做。
只要做,就是一大進步。劉憶青寫的大陸見聞遊記很快被報刊連載,內容很豐富,不但有風土人情,更有自然風景,地方飲食特色。很多對內地一點不了的台灣人和還沒過來的外省人開始對對面的大陸關注起來。
冰蘭也在寫東西,因為她看到有些人將國外淘汰下來的設備賣到國內(買進國內),有的將舊的設備重新翻新賣到國內,不管什麼時候,總有利益薰心道德敗壞的人。如果不重視,買方不但遭受重大損失,賣方更傷了國人的心。摸索前進的中國傷不起。
她將調查到的資料都交給有關部門,能做的她盡力了。
兩人的工廠直到九十年代初期才全部投入生產創造價值。掙來的錢大部分投入基礎建設和新廠中,沒有路,收穫的果實都沒辦法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