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二十世紀,研究華夏傳統法律的學者們都認為,秋審和朝審這個制度經歷幾個朝代,到了大清時期幾乎是完全成熟了,它在思想上既集中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治國理念,對於君君臣臣的皇權統治的深刻影響,更是突出了人們對自然,對刑獄之事相當的敬畏和謹慎以待的心理。
從《禮記月令》中有關「秋冬行刑」的經典記載,到漢唐的「秋決之制」,再到前朝和大清現在的秋審和朝審,基本就可以看出華夏兩千年來日益成熟的傳統法律框架。
因為「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所以要在「秋冬行刑」。因為「人命關天」,所以「秋審衡情」,在天理,國法,人情三者之間謹慎權衡,尋求一致,以最大的公平做到「替天行道」。
第50章 火器30
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作為兩位有作為的皇帝, 又處在滿人剛剛入主中原的時期,著急於穩定他們的皇權統治, 當然更是非常的重視這一年一次的的「秋審」和「朝審」大典。
每年的秋冬時分,霜降前後, 天-安-門前,九卿,詹事,科道的大臣們匯集,和皇帝一起研究判定全國各地的重大案件,和在監候斬的囚犯們的案子。
歷時十多天甚至更久,一直等到大清國境內, 最遠地區的囚犯也被押解到京,審核完畢,才算是結束。
最後刑部將判定了死刑的囚犯名單整理出來, 送給皇帝審閱,皇帝再次的表示一次「實在不忍於心」後, 在群臣的勸慰下, 用硃筆挨個把這些名字勾了。
拿到皇帝的硃批後, 刑部就把這些囚犯,都拉到宣武門的菜市口,斬首示眾, 「替天行道」和宣揚君威。
只是大清因為「平定三藩」的連年內戰,南方被戰火波及的一些地區幾乎是民不聊生,體制全無, 又哪還有官員在秋天按時的解押犯人進京?
於是,這幾次-天-安-門前的「秋審」和「朝審」,大典,也就一年比一年的簡化了起來。
最近前線的清軍有了京城送過去的新式火器加持,氣勢如虹,發回來的奏報上都是好消息,說已經打到了昆明,吳三桂勢力的腹地,戰爭馬上就要全面結束,比預計中的時間提前了大半年。
大清國境內尤其遭受戰爭破壞的地區,今年就可以開始休養生息,重建秩序,恢復生產。已經有幾個大臣就完善「秋審」和「朝審」的事情上了奏摺。康熙皇帝可不是要著急《大清律》的修訂進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