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蘇茉兒姑姑,昨天晚上這報紙一出啊,那些文人都特別的熱情,都在談論這個太子的畫法兒,說雖然筆鋒還有些稚嫩,不太夠流暢,可是畫法新奇,用色大膽鮮活,都在說太子殿下是個神童,天才那。」
太皇太后笑了笑,「就這幾幅畫的天才了估計。他有沒有安排翰林院裡有畫畫兒好的,以後照著這個畫法兒,幫你們畫?」
「您老人家一猜就准。太子殿下可不就是把他寫的那些小故事都讓人給抄錄下來,送到翰林院去,讓人按照他的寫法兒和畫法兒,照著寫寫畫畫。可是阿茹娜擔心,翰林院的官員們寫出來的,是不是太子殿下的是一個意思。」
「別擔心,翰林院可都是文豪大儒,狀元探花,怎麼也不會比太子這剛剛進學的孩子寫的差嘍」太皇太后儘管心裡覺得自家的太子哪兒都好,可是也不能昧著良心說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文官寫的不好。
「那阿茹娜就安心了。太皇太后,我昨兒拿到太子殿下寫的那些童話故事,學著太子殿下的法子,找了一個南城的口技好的說書先生說了一篇,您猜怎麼著?那位說書先生的場子這幾天都爆棚! 今兒個京城所有的說書先生,估計都是在說這個《狗和麻雀》。」
蘇茉兒姑姑來了興趣,「太皇太后,上次太子殿下要把小李子送過來慈寧宮,您不讓,說小李子公公伺候太子殿下挺好。於是太子殿下就吩咐宮裡會表演「隔壁戲」的口技藝人都去跟小李子學習了。正好今兒個有空,我們宣一個來慈寧宮說書聽聽?」
聽到是小太子的孝心,太皇太后很高興,樂呵呵的捧場,「好,就聽那個《狗和麻雀》。」
在古華夏的傳統藝術中,口技是宮廷和民間都喜歡的仿聲雜技,又叫口戲,相聲。口技人聽音指物,讓聽的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從春秋時期到魏晉時代,文雅之士都比較隨性風流,大多都喜好自己鑽研口戲,有鄉談,唱說,長嘯,史稱《嘯賦》,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比如雞鳴,犬吠,鳥叫,虎嘯這些。
宋朝以來,口戲在民間更是大加發展,成了俗稱「隔壁戲」的百戲之一,劃分了好多流派。
宮廷里有大型慶祝活動的時候,一般都會讓技藝精湛的口技人躲在幕後,把慶典活動開場時候的百花盛開,百鳥齊鳴的太平盛景烘托的惟妙惟肖。當然,大清宮裡的大小主子們平時就比較喜好聽「軍旅狩獵」、「虎嘯山林」「群豬爭食」這些了。
殿內拉起了八尺寬的屏障,準備好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口技人坐在屏障裡頭就這樣開始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