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間一個突然, 鳥兒啁啾, 鴨子撒歡打滾還治通舟;突然間一個忽然,沃野平疇,湖泊星羅棋布一望灩灩···」
歡快高亢的吼聲,就好像這長春園的瀑布一樣激昂雄壯, 聽得傅先生也坐不住,乾脆取過一個板胡, 一邊拉,一邊吼起來當前大清國最為流行的《秦王破陣樂》, 「四海皇風被, 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尖細清脆的板胡聲極具穿透力, 讓胤礽在前來無逸齋的路上就大致的聽到。因為大家的歡樂心裡也泛起一絲絲愉悅的太子殿下,想到四弟今兒早上懂事體貼的道歉,還有眉宇間的堅定之色,就更為舒暢痛快。再想到太子妃在背後的功勞, 心情就好像這東方天空的朝陽一樣, 鮮亮瑰麗。
等他來到無逸齋,發現距離講學時間,還有十五分鐘,提前到來的眾人不是在拿著揚琴、羯鼓、笛、琵琶等樂器伴奏助興, 就是一起像模像樣的走著隊形,跟著吼《秦王破陣樂》。
一個個文人大臣們做著披甲持戟的樣子,在同僚們的伴奏下,一會兒擺成一個圓形,一會兒擺成一個方形,他們還興致勃勃的分成三隊,一隊模仿大唐戰車的模樣,兩隊站兩邊,像個簸箕伸出兩翼、作成打仗的態勢,交錯屈伸,首尾呼應,好不樂乎!
被眾人的激情感染,心癢難耐的太子殿下顧忌著他變聲期的嗓子,實在是不敢大聲吼出來,只得拿起一個小鑼隨著節拍敲打起來。
聞聲而來的阿哥們,以及越來越多的文武朝臣們,自覺的按照樂舞圖的隊形站好,一時間無逸齋的吼聲直震屋瓦。
遙想當年,秦王李世民大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新建的大唐政權,大唐士庶歌舞載道,軍民一起為他們英勇過人的秦王大唱讚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玄武門外的國宴上,一百二十名樂人在宮廷樂隊的伴奏下,舞的氣吞山河。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里,氣勢雄渾,感天動地。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外國的使者聽了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
可是如今的大清人吼《秦王破陣樂》,不光是喜歡它的婉轉動聽,高昂激越,更是一種失而復得的喜悅。
去年春節的時候,胤礽陪同他的老師們觀看民間藝人表演的秦腔《杜子美遊春圖》,聽到傅山先生他們都因為《秦王破陣樂》曲譜的失傳連連嘆氣,就讓嘟嘟搜索了一下這個樂曲的歷史。
當他知道,倭國使節在大唐女皇時期,曾經把《秦王破陣樂》的全套曲譜帶回國,還保存完好後,就讓阿嘞尼大人想辦法從倭國使節手裡給挖了出來。
前朝時期花蕾出綻的梆子調,在這個百花齊放的盛世,隨著大唐最輝煌的樂章《秦王破陣樂》的回歸,在「慷慨悲壯、喉囀音聲、有陽剛之美、有陰柔之情」的前朝「康王腔」的演繹下,一時間風靡整個大清國。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百姓齊吼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