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自己都不信這個鬼話,要不是父親在意兒女,他才懶得給那群傢伙一個眼神。都是和他搶爹的存在,不希望他們消失就算不錯的了。
秦王政就知道愛子會是這個反應。
扶蘇自己可能沒有察覺,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給自己找個藉口,說是因為「父親喜歡」「父親關心」「父親如何如何」。
他好像沒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只是父親的附庸一樣。結合愛子上一世的情感缺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似乎並不奇怪。
但,這一世的扶蘇並沒有情感缺失。
當爹的最了解兒子,扶蘇上一世或許當真有這類問題,可他這一世已經治好了。
扶蘇一直在迴避一個問題,便是他頂替了原主,那原主去哪裡了。父親從來沒有問過,然而扶蘇自己心虛。
他故意不去想,假裝自己和父親之間並沒有隔著一個原主。他甚至也沒有提過「父親會不會覺得我搶了另一個扶蘇的身體」之類的問題。
扶蘇不敢問,怕父親當真介意這一點,他賭不起這個。
實際上秦王政比他以為的要淡定多了,兒子去哪兒了,他根本不用問。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受後天教育影響的,成長在不同世界的同一人,哪怕境遇相同也有可能存在細微差別。更何況兩個扶蘇的境遇堪稱迥異,必然有各自的小習慣和小偏好是完全不同的。
扶蘇重生之後,秦王政確實從兒子身上看到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行為喜好。但曾經原主擁有的那些,並沒有就此消失掉。
兩個扶蘇不是彼此頂替了,繼承了對方的記憶,而是神魂融合了。
尤其在聽愛子說上一世自己情感缺失之後,秦王政才恍然大悟。
他一直覺得原本的扶蘇太過仁和,沒有什麼心眼,好得有點極端。如果加上一個冷酷到極點的秦皇扶蘇,兩者就是很明顯的一體兩面。
或許他們兩個都是缺失了一半的神魂,才會如此互補。如今另一半魂魄歸位,於是扶蘇恢復了健康。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議題從春秋至今爭論不休,各有各的說法。但人就是如此的複雜,善惡同在,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秦王政娓娓道來,同愛子剖析他自己。
秦王問道:
「你當初選擇仁而愛民,是因為你真的愛民如子嗎?」
扶蘇想也不想地搖頭。
怎麼可能?他生來就是王室公子,高高在上,庶民都沒怎麼接觸過,他說他是真的愛民傻子都不會信的。
之所以選擇當個仁君,不過是為了大秦國祚的延續,想讓大秦步入盛世之景。而扶蘇的這些追求,再往上追溯,無非是延續了父親的期望、試圖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
秦王政一針見血:
「但你現在這麼做,並不單純是為了大秦。」
如果為了大秦,扶蘇沒必要在乎水淹大梁之後城中庶民的死活。大秦缺少了這一城的庶民並不怎麼受影響,人口再怎麼重要也沒重要到一點損失都不能有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