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卡在轍痕里的車不用擔心它莫名其妙偏離路線,栽進附近的農田裡去。
古人很多時候夜間趕路就是靠轍痕前進的。
拉扯的馬要是有偏離路線的趨勢,趕車人就會第一時間察覺到車子在試圖從轍痕里翻出去。轍痕越深,車子就越難被拉出去,當然,拉扯的顛簸感也會越發明顯。
所以在古代,有時候新路反而不如舊路好走。
不過車轍太深有時候也會出現新的問題。
停車休整的時候,扶蘇看著有些因為低矮所以深深陷入車轍中、車底板快要貼地的馬車,十分費解。
他詢問周圍的士兵:
「這路是誰修的?夯土時沒有夯實嗎?」
土路夯得再怎麼實,用久了也會出現轍痕。但結實的路轍痕會相對淺許多,這樣就不用反覆過來填轍痕了。
若是修路時偷了懶,用不了多久轍痕就會非常深。到時候這條路便難以再走馬車,否則就會出現現在這種尷尬的情況。
車隊裡給貴人坐的馬車自然是車架高些的,不僅視野好,還顯得身份尊貴。
但像是用來裝東西的馬車,為了能多裝點隨行要帶的物件,底板做得低一些,車廂就能更大,提升車廂高度達到增加容積的目的。
士兵也不知,只道已經派人去周圍縣治尋縣令了。
縣令趕來花費了一些時間,他擦著汗,也不知道是趕路跑出來的,還是由於緊張導致的。
縣令解答道:
「這路是許多年前修的了,並非我等偷工減料。」
扶蘇並未因此就輕輕揭過:
「陛下令各地新修馳道,你卻拿舊路糊弄過去?」
他們走的是新修的馳道,又不是別的什麼官路。這裡往北直通秦直道,知道秦直道的分量嗎?
北邊好幾個邊郡的戰報都是走直道送入咸陽的,這樣速度最快。現在你說聯通直道的馳道是舊路,那朝廷撥下來修路的款項去了哪裡?
縣令當時就嚇得五體投地了。
始皇帝聽見這裡的騷動走過來,詢問發生了何事。
他之前一直在車上處理公務,倒不曾下車透氣。只將愛子趕下車讓他去松松筋骨,因而還被蒙在鼓裡。
見太子神色不虞,他便知道是出了大事。不過這事應當不怎麼緊急,否則太子早就報上來了。
史官上前三兩句解釋清楚了因由。
始皇微微頷首:
「此事交由蒙毅去處理,車外塵土太多,太子莫要留在此處了。」
馬車趕路時揚塵不少,車上特意取了細密的輕紗糊窗。